說關于河南農村“彩禮”這個問題多少合適。在我們東北農村,還沒有結婚彩禮3斤3兩,一動不動的說道,感謝邀請,河南高彩禮現象層出不窮,很多人也是談彩禮而色變,其實結婚還是要以感情為重,能過到一起,彩禮都是次要的,往往越是有錢有臉的人家要的彩禮錢越少,不過也有地域關系說到結婚,自然是免不了說彩禮這個事情,我們這邊一般情況女方家里如果家庭環境比較好的話,彩禮不會要太多,說得過去就行,10001啊這些,但是大多數情況下,還是高彩禮的現象比較普遍。
1、現在河南農村結婚彩禮重,大家覺得多少合適?
河南農村彩禮貴是普遍現象,人人都很關注,是人們非常關心的熱點問題,雖然都嫌高,但是也實屬無奈。平安觀點:農村彩禮即是心意,有多的多拿,有少的少拿,根據家庭條件而定,總的算下來不要超出十萬元,具體從以下三種收入情況分析。(坐標:豫東農村)第一、傳統種植農業收入:確實農村農民收入的很低,每畝地的小麥、玉米一年兩季共計收入還不足1000元,一般彩禮10多萬元,這樣算下來就得100年的收入,在風調雨順的情況下,不吃不喝這樣的收入下,只能給一個男孩辦成婚事,
(此圖片信息來源于網絡截圖)第二、普通農民工的收入:平均每人150元的收入的話,除去吃飯,房租等等開支外,每天凈收入不足100元。接這樣的收入算每個農民工也需三年多的收入,所以說關于河南農村“彩禮”這個問題多少合適?我認為十萬元比較靠譜點。第三、經商、企業或規模種植、養殖戶:這種情況收入雖高,但那只是個性農村家庭,不能代表整個農村農民的收入狀況,
2、河南商丘結婚要求彩禮25萬,多不多,你們那邊彩禮都是多少?
謝謝邀請!所謂的彩禮,本是一種禮意、禮節、或禮儀的表現形式。通過這種形式,表達某種意義、意思、或心意,換句話說,見人如見心,見意如見情…。但不知何時將“彩禮”變成了抄作“婚姻”的熱門話題,結婚彩禮的多少,并沒有成文的法定、或地方的規定、或族群約定。而是社會人際往來中,產生的某些攀比、形成了某種欲望,或某種許諾,
當然也不排除某些有經濟承受能力的個人、或少數人,彰顯出家庭的某些大方、體面或實力,或許也是不得已而為之的事例,成為了某些人的借口,或對照的一面“鏡子”,與之對照、效仿,變異,致彩禮一路“走好”、“升高”。真正意義上的婚姻,是不在于彩禮的多少,禮物的輕重,而是在于對人格、人品的相互尊重;在于愛有多真、情有多深,海枯石爛不變心;還在于同甘共苦,同舟共濟之情,亦夫妻恩愛終身,同生死共患難。
男女雙方并非是初戀、初婚甜如蜜,婚后數日似仇敵;更不是“大難臨頭各自飛”,喜新厭舊學“陳世美”,或“沾花惹草”夜不歸;在現實生活中,是否有“秦香蓮”、“武大郎”的這些“遭遇”或其他負面因素,影響著彩禮“攀高”、“變味”,這也許是不得而知的…。俗話說:“十根指頭不一樣長”,筆者認為:彩禮應是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作出相應的意思表示即可。
3、你們哪里農村結婚彩禮是多少?你們知道3斤3兩,一動不動是啥嗎?
你們那里農村結婚彩禮是多少?你們知道3斤3兩,一動不動是啥嗎?在我們東北農村,還沒有結婚彩禮3斤3兩,一動不動的說道,但聽說河北,山東等省份,有這個說法,3斤3兩是百元鈔票,一動是轎車,不動的是樓房。但附近的農村結婚,還是要花一比不小的錢,一般男方花的金額在30萬左右,包括樓房,土地,農業機械等,女方陪嫁兩萬元,
而黑龍江的農墾下屬各個農場,基本上,已經形成一個不成文的規矩,一般都是男方買樓裝修,女方購買幾件大家電。也是要看家庭條件是否優越,農場每家就一個孩子,不管男孩女孩,雙方老人都比較開通,孩子結婚肯定都要花一筆錢的,尤其農場養女孩的家庭,只要老人條件好,嫁姑娘不要彩禮,而且還給姑娘帶個大紅包,20萬,30萬的紅包,大有人在。
還給姑娘買上20萬的轎車,隨著一同帶到婆家,也是給姑娘家長臉,很多姑娘家的老人都認識上去了,現在的錢,花在臉面上比較好看,就一個女兒掙了那么多錢,不給女兒花,那給誰花。金錢身外之物,就是這么回事,生不帶來死不帶去,況且,現在雙方老人年齡五十多歲,種地還能干個十年,才能辦理退休,只要兒女成家,不打不鬧,好好過日子,老人們省心,花點錢沒關系,反正以后都得交給孩子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