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個鬼從這種說話的習慣不難看出湖北人屬于勤勞的“行動派”,動作在先,而且還有個萬能動詞“搞”,搞菜,搞飯,搞工作話回到主題上來,就是上面說的“摩絲”。正宗的漢口話是黃埔路以上的,絕圣棄智這句話是很費解的,表述同樣觀點的還有《圣經》中的“智慧果”。
1、如何理解老子的“絕圣棄智說”?
絕圣棄智這句話是很費解的,表述同樣觀點的還有《圣經》中的“智慧果”。奉勸大家也不必絞盡腦汁的去思辯了,因為這也是二元思維所無法理解的,人類的意識是分層次的,但并不一定聰明的頭腦層次就高。大多數的人類頭腦意識都處在形而下的二元意識層次上,這個層次意識特點是二元對立的,如大小,內外,有無,遠近等等,是概念化的世界觀。
只有極少數人的進入了一體意識,他們發現了真正美侖美奐的世界,或者說世界的美倫美奐,無法用語言來描述,就象無法向純二維的生命描繪三維世界,幾乎所有達成這一意識的智者發現,二元意識中的頭腦思維和概念阻礙著人們達成一體意識,所以才有“人們一思考,上帝就發笑”這一說法。而偉大的中國禪也教人放下一切思維和概念,用一顆赤子之心去體驗,
2、武漢人究竟說的是什么話?
作為我在武漢生活了68年的老武漢人,我談點對武漢話的了解。在上世紀七十年代以前真正的武漢人是漢口為中心,而漢口是指黃埔路到漢正街一帶。這一帶是解放前武漢的商業文化中心,包括江漢路到漢口長春街的各國租界,武漢的百年民校如市一男中,即今天的二中。市一女中,即今天的市16中,我在1954年起生活在大智門活車站附近的天聲街。
先后在一元路小學,市16中,市二中讀書,我只知道那時武漢人是以黃埔路以上稱為漢人口,黃埔路以下為鄉下。因此正宗的漢口話是黃埔路以上的,而黃埔以下因靠近黃陂。很多黃陂人融入其中,因而話中融入黃陂話,被中心城區即黃埔路以上的人稱為鄉里話,而武昌話又與漢口話不同。我們老武漢人一聽就分得出來,而漢陽話因漢陽蔡甸人多,話音帶有濃重的菜甸音。
3、你認為最經典的湖北方言是哪句?
個人認為最經典的湖北方言是“摩絲”,我起初到武漢讀書時,很不適應武漢的發音,就連貌美如花的“天仙們”竟然也操著一口“低粗”的口音,好像聲音是從口腔和桑子眼結合那個部位發出來一樣,這種聲音開始聽起來既感到粗野,又感到無禮。當時我第一印象就是這種說話方式太不溫文爾雅了,不都說江南婉約的“軟語”讓人聽著“熨帖”嗎?后來我才知道,原來燕語鶯聲的“儂儂”軟語是主要指長江中下游流域一帶的語言,
湖北素有“九省通衢”之說,天南地北,做買做賣的人匯聚到這里,造就出濃濃的碼頭文化。從飲食上看,不管早、中、晚,鄂菜飲食口味包羅萬象(麻、辣、咸、鮮、甜),每道菜都有各個地方菜系的影子,好像都能吃出“家鄉味”,從語言上看,更能體會到碼頭文化的影子,當地人說話一般省略主語,動詞放在第一位,比如:搞撒,走撒,搞摩絲?搞個鬼從這種說話的習慣不難看出湖北人屬于勤勞的“行動派”,動作在先,而且還有個萬能動詞“搞”,搞菜,搞飯,搞工作話回到主題上來,就是上面說的“摩絲”。
4、如何用一句話證明自己是湖北人?
“尖黃陂,絞孝感,又尖又絞是漢川,”這句話本來說的是斗笠。黃陂人最早做的竹斗笠是平頂的,頂上用一張襯紙遮擋,但是,湖北每年有不短的梅雨季節,那張襯紙很容易被雨淋濕而壞掉,于是,經過后代改良,為了便于雨水下落,把平頂改成了尖頂,并且把襯紙換成竹葉,這樣比較耐用,孝感人,他們做斗笠的時候,把斗笠的頂部做成圓形,但是,他們斗笠的邊是要絞的,也就是要包邊,這樣耐用,黃陂斗笠的邊是飛邊,沒有包邊的耐用。
漢川人吸收了黃陂和孝感人做斗笠的優點,把斗笠頂部做成尖形,并且又包了斗笠的邊,這樣,斗笠就非常耐用,隨著漢口開埠,這些地區的百姓,帶著勤勞和智慧,涌入武漢三鎮,共同締造了武漢三鎮的歷史和文化,沉淀了武漢三鎮的文化底蘊。武漢人樂觀大方,詼諧幽默,慢慢的把“尖黃陂,絞孝感,又尖又絞是漢川”演變成“奸黃陂,狡孝感,又奸又狡是漢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