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明朝有南北兩京,但是南京的存在感一直是比較低的。好在日軍兵力還是有限,不然南京守軍怕是一個也逃不出來,除了明初二帝在南京有所作為,之后隨著明成祖遷都北京,南京便被邊緣化了,首先,朱棣為什么繞過濟南直取南京,理由非常簡單,朱棣打不過南京守將鐵鉉。
1、歷史上也有很多朝代定都在南京,比如明朝、民國等,為什么感覺在南京定都的國運都不長?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別的都不扯,南京就軍事防御上很不利,南京的東南西都是平地和丘陵,城市又幾乎是平地,可以說無險可守。北方出城就是長江,缺乏戰(zhàn)略緩沖,古代定都南京,基本都是南方的王朝。北方的敵人殺過來,無非是兩條路,第一,直接從南京城北側(cè)強行渡過長江,直接攻打南京城。第二,從南京城的西側(cè)或者東側(cè)渡過長江,從陸地殺過來,
第一種打法,南京其實很難防御。長江雖寬闊,畢竟只是一條江,船只渡江也不過幾十分鐘左右,想要確保南京城完好,就必須徹底掌握南京附近的制江權(quán)。如果敵人有一定的水上力量,可以在水上激戰(zhàn)同時掩護船只強行渡江,一旦渡江成功,南京城就直接在敵人的攻擊下,完全依靠城墻來防御了。這樣一點戰(zhàn)略緩沖也沒有,相當(dāng)危險,第二種打法,就更難防御。
稍微上道的敵人,除非徹底掌握制江權(quán),不然不太可能在南京附近長江強行登陸,但是,長江是長江,可以登陸的地方實在太多了,根本防不勝防。敵人可以在江蘇、安徽甚至湖北任意一點渡江,然后沿著陸地殺過來就是了,上面已經(jīng)說了,南京附近二三百公里幾乎都是丘陵和平地,沒有什么防御能力,很難抵抗敵人大軍的攻擊。以太平天國為例,占領(lǐng)武昌以后,直接用船只搭載部隊沿著長江南下,然后從陸地攻打南京,瞬間就打下了,
再說日軍,從上海登陸以后殺向南京,直接將背水的南京城戰(zhàn)略合圍。好在日軍兵力還是有限,不然南京守軍怕是一個也逃不出來,自然,南京作為和平時期的首都還是很好的,背靠長江的經(jīng)濟動脈,又距離出海口不遠,江南這里人口密集、經(jīng)濟發(fā)達、交通便利。至于南京為什么朝廷都不長呢?這是一種錯覺,因為南京六朝大部分都是從北方逃亡而來的朝廷,本來就是朝不保夕,難以維持的。
2、都知道明朝在南京有六部,南明時候為何感覺不作為?
這種情況并不奇怪!因為自從朱棣發(fā)動“靖難之變”,奪了侄兒建文帝朱允炆的皇位之后,因恐饒治不穩(wěn),遂將都城由南京遷到了北京,從這以后,雖然明朝仍將南京做為留都對待,而且還保留了中央六部等一整套政府機關(guān),當(dāng)做備分。然而在實際權(quán)力上,南京是難以和北京相比的!因此南京的政府機關(guān)與北京相比,只是徒有其表而已,并且在明朝中期以后,還成了朝廷安置遭受排擠官員的所在。
因此盡管明朝有南北兩京,但是南京的存在感一直是比較低的!這就是為什么北京被李自成攻破后,南京無法立即充分發(fā)揮出留都作用的原因之一,此外在南明弘光政權(quán)執(zhí)政之時,由于沒有來得及做好內(nèi)部整合,也沒有及時制定出符合實際需要的政策,再有南明弘光政權(quán)君主昏庸,大臣之間又爭權(quán)奪力,領(lǐng)兵大將之間又積不相能。所以才會浪費了重整旗鼓的大好機會,故而盡管南京在手,他們也無法充分加以利用!更別說讓他們打過長江去,恢復(fù)大中原了!況且清軍也沒有給南明留下加以整合的時間,在1644年打破李自成奪取北京之后,清軍立即分兵掃蕩大順、大西這兩個北方政權(quán),同時又兵貴神速的向弘光政權(quán)發(fā)動了攻擊!隨著史可法戰(zhàn)死揚州,弘光政權(quán)的防御被粉碎了,南京城也暴露在清軍的兵鋒之下!最后南京城被清軍破,弘光政權(quán)隨之也就垮臺了!而在此之后,就再也沒有一支南明抗清力量,可以重新奪回南京城了!綜上所述:除了明初二帝在南京有所作為,之后隨著明成祖遷都北京,南京便被邊緣化了!而到了南明弘光政權(quán)占據(jù)南京之時,本應(yīng)有所作為,但卻沒有作為!所以當(dāng)南京在他們手上丟失之后,就再也無法發(fā)揮其留都的作用了,
3、為什么朱棣繞過濟南打南京,為什么建文帝不讓濟南守軍阻斷燕軍后路,與南京守軍合圍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