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成都重慶地形圖
按照中國地圖的方位,重慶在成都的東南方向。東鄰湖北湖南,南靠貴州,西接四川,北連陜西。轄區東西長470千米,南北寬450千米,幅員面積達8.24萬平方千米,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直轄市之一。境內多山,空氣濕熱,森林覆蓋率高,交通發達,人口眾多,是中國西部發達城市之一。
2. 四川重慶地形圖
在中國地圖髙清全圖上重慶是直轄市,不屬于任何哪個省。重慶市位于我國的西南部,四川盆地的東面,在1997年6月18日以前屬于四川省管轄,經全國人大八屆五次會議通過設立重慶直轄市。重慶是一個山水之城,境內有仙女山,金佛山,晉云山等風景名勝區,長江,嘉陵江等河流過境,有中國橋都的美稱。
3. 成都重慶地形剖面圖
天坑”其實是我們中國翻譯過來的說法,這個說法也是世界認可的,它比較具有中國神話色彩,那其實天坑學名叫喀斯特漏斗,世界上有許多天坑,人為的、自然現象都有,那么真正來說它是如何形成的呢?讓我們來了解一下吧,并且一起來欣賞一下中國的四大天坑(興義萬峰林天坑、樂業天坑、龍缸天坑、重慶小寨天坑)是有多壯麗吧!
天坑的形成
當人們發現了地面無緣無故出現一個大坑時,因不解其因便稱其為“天坑”,其實這是一種誤解。我國從事洞穴科學研究的著名專家朱學穩指出,“天坑”是指寬度和深度不小100m的塌陷漏斗,并由直立的周壁而構成陡峭的剖面,此外,從觀賞方面說,是否壯觀、雄奇、險峻,而且具有生物多樣性等綜合屬性,也往往被認為是鑒別天坑與一般漏斗、洼地或豎井的重要標志。所以說,很多時候,我們看到的大洞都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天坑。
說到天坑是如何形成的這一問題,那就要說到“喀斯特”一詞,這個詞源于歐洲亞德里歐洲南斯拉夫境內的石灰巖高原,該地名為喀斯特,那里巖溶地貌發育得比較典型,于是人們便用“喀斯特”一詞來代表巖溶地貌。在自然界中,石灰巖、大理巖、白云巖等碳酸鹽類巖石最容易發生巖溶現象,即構成這類巖石成分的碳酸鈣在含有二氧化碳的水的作用下,溶解為鈣離子和重碳酸根離子而被水帶走。因此,碳酸鹽類巖石在特定的地質條件與氣候條件下,并在諸如流水浸蝕和沉積、重力崩塌等各種機械作用下,易于產生大小不一的空洞和各種形態的巖溶地形。在巖溶作用強烈的地方,長年累月的發展,地下形成的空洞一旦造成頂部巖層坍塌,便會在地表形成坑的形狀,若規模和形狀達到一定程度,便可稱為“天坑”。所以說,天坑就是發育成熟的一種喀斯特地貌。
中國壯麗四大天坑
重慶小寨天坑
小寨天坑(中國,重慶)小寨天坑在我國重慶市,是世界上最大的天坑。小寨天坑和榜單上的其他天坑一樣,是因地下河流侵蝕該地的石灰巖巨洞形成的。當洞頂倒塌,天坑就形成了。小寨天坑吸引了眾多跳傘愛好者以及觀看該地動植物的游客,它已經成為一大旅游景點。此外,人們還在小寨天坑發現了罕見的云豹和1285種不同種類的植物。
興義萬峰林天坑
貴州興義市,興義萬峰林由近兩萬座奇峰翠巒組成,而到了萬峰林不可不看的就是天坑。峰林中到底有多少天坑,至今沒有精確數據,其中雨古魯、洋坪、吊井壩等天坑最為典型。距興義城區東北40公里的雨古魯天坑被地質專家稱為華夏已發現的天坑之首。
樂業天坑群
廣西樂業縣,樂業天坑群分布著24個天坑,數量和分布密度世界絕無僅有,被譽為“世界天坑之都”、“世界天坑博物館”,全世界13個超大型天坑中樂業就有7個。目前已開發的大石圍天坑群集險、奇、峻、雄、秀、美于一體,是世界上罕見的旅游奇觀。
龍缸天坑
重慶云陽清水塘,深為550米,深度位居世界第三位,說它“直上直下”一點也不夸張。龍缸口橢圓,缸壁上部藤蘿覆蓋,野花點綴;下則石壁如削,呈青灰色,向坑內投石,需數十秒鐘方能聽到回聲。雄險俊秀的龍缸天坑著實讓人浮想聯翩。
4. 成都重慶位置圖
在中國地圖上看的話,圖上距離大約2cm。當然,如果比例尺不一樣的話,具體距離存在差別。成都和重慶都是我國西南國家中心城市,超特大城市,未來發展潛力巨大,交通便利,成都到重慶的高速距離大約308km,開汽車出行的話,大約需要4小時;成都到重慶的飛行距離大約270km,坐民航出行的話,大約需要30分鐘;成都到重慶的高鐵距離大約320km,坐高鐵出行的話,大約需要1小時35分鐘,出行實現公交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