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區規劃概況 九龍坡區是重慶市主城區之一,與渝中區、沙坪壩區、大渡口區毗鄰,與南岸區、巴南區隔江(長江)相望。 幅員面積437平方公里,轄楊家坪、黃桷坪、謝家灣、石坪橋、石橋鋪、中梁山6個街道辦事處;九龍、石橋、華巖、白市驛、含谷、陶家、巴福、走馬、金鳳、西彭、石板、銅罐驛12個鎮,總人口67.5萬人,其中城市人口43萬。區人民政府駐重慶市楊家坪。
經濟發展 自改革開放以來,九龍坡區國民經濟市場化、社會化程度明顯提高,工農業生產迅速發展,經濟實力顯著增強,社會事業 蒸蒸日上,城市面貌日新月異。1997年,區屬工業總產值70.58億元,鄉鎮企業產值101.67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9億元;稅收收入8.17億元,區級財政收入1.82億元。
渝北區:
地理位置 位于重慶市區東北部、嘉陵江與長江北岸的三角地帶。北與四川省廣安地區華鎣市、鄰水縣分界,東與重慶市長壽縣接壤,南與重慶市江北區毗連并同巴南區、南岸區、沙坪壩區隔江相望,西與重慶市北碚區、合川市相鄰。總面積1452平方公里,1998年,年末實有耕地面積41010公頃
6. 重慶省有幾個市區縣地圖分布
1、首先重慶的地理位置及歷史都是非常歷史悠久的,期間過程中就有豐富的文化底蘊。
2、重慶市位于中國內陸西南部、長江上游,屬于四川盆地東南部,地跨東經105°11'~110°11'、北緯28°10'~32°13'之間的青藏高原與長江中下游平原過渡地帶。地界東臨湖北省和湖南省,南接貴州省,西依北靠四川省,東北部與陜西省相連。轄區東西長470千米,南北寬450千米,轄區總面積8.24萬平方千米,是中國面積最大的城市,其中主城建成區面積為647.78平方千米。
3、重慶地處長江上游經濟帶核心地區,中國東西結合部,是中國政府實行西部大開發的重點開發地區。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長江上游地區經濟中心、長江上游地區金融中心和創新中心,及航運、政治、文化、科技、教育、通信中心,國家重要的現代制造業基地,全國綜合交通樞紐。
4、重慶距今200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早期,就在今重慶巫山縣已經出現了中國最早的人類—巫山人。
5、重慶距今2萬年至3萬年的舊石器時代晚期,出現了“銅梁文化”(今銅梁區)。
6、夏商時期為百濮地,《華陽國志》載: "越嶲郡會無為濮人居地,有濮人冢",《史記 · 楚世家》說:“(楚武王)于是始開濮地面有之,建寧郡南有濮夷,濮夷無君長總統,各以邑落自聚,故稱百濮也”。
7、三峽地區是中國主要巖鹽產區,由于鹽是古代重要的硬通貨之一,由此在商朝至西周時期巫山地區催生了巴國文明。
8、戰國時期,巴國從漢水流域南遷至長江上游后,先后在枳(今涪陵區)、江州(今渝中區)、墊江(今合川區)建都。周莊王八年(前689年),巴國與楚國激戰于那處(今湖北省荊門市東南),雙方相持數月,巴人不敵而歸。巴楚之戰時斷時續,幾乎貫穿整個巴史。
9、周慎靚王五年(前316年),秦國滅巴國后,屯兵江州,筑巴郡城(江州城),城址在今渝中區長江、嘉陵江匯合處朝天門附近。是為史載重慶建城之始。秦朝分天下為36郡,巴郡為其一。
10、漢朝巴郡治江州,為益州刺史部所管轄。漢光武帝建武十一年(35年),岑彭由江州入益州平定公孫述。
11、漢獻帝初平元年(190年),劉璋分置永寧郡,治江州。
12、建安六年(201年)復為巴郡。建安十九年(214年),劉備、諸葛亮經由江州平定益州。
13、蜀漢章武二年(222年),劉備在白帝城(今奉節縣)托孤。李嚴在江州筑大城。晉朝改永寧郡為巴都郡。東晉桓溫討伐李勢,朱齡石平定譙縱,皆由江州入益州。南朝宋、齊復為巴郡,郡治皆為江州。
14、南朝梁元帝太清四年(550年),武陵王蕭紀于巴郡置楚州,西魏文帝大統十七年(551年)改為巴州,北周閔帝元年(557年)又改楚州。
15、魏晉南北朝時期,巴郡先后是荊州、益州、巴州、楚州的一個轄區。隋開皇元年(581年),廢郡,以渝水(嘉陵江下游古稱)繞城,改楚州為渝州,治巴縣。這是重慶簡稱渝的來歷。
16、大業三年(607年),州廢,復為巴郡。
17、唐武德元年(618年)為渝州,天寶元年(742年)改南平郡,乾元元年(758年)復為渝州。唐代延續渝州之稱,為山南西道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