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成都相關名詞有四川、四川盆地、成都、成都平原。首先成都作為四川的省會城市,位于四川省的中部,而四川中東部是四川盆地,因此主要來說成都是位于四川盆地內,這并非聳人聽聞,2018年成都GDP占四川全省近四成,全省近一半高等院校在成都,鐵路公路機場等基礎建設更是遙遙領先四川其他城市,成都區域首位度年年高居不下。
1、成都屬于什么地形?
成都整體來說地勢差異比較大,主要由山地、丘陵和平原所構成,呈現西北高,東南低的地勢。較高的西部主要是由山地、丘陵構成,海拔在1000—3000米之間,而較低的東部則主要是成都平原構成的平原和低山丘陵,海拔在700米左右,那么與成都相關名詞有四川、四川盆地、成都、成都平原。它們之間有什么樣的位置關系?首先成都作為四川的省會城市,位于四川省的中部,而四川中東部是四川盆地,因此主要來說成都是位于四川盆地內,
2、四川盆地中心沒有大城市嗎?為什么?
四川盆地中心為何沒有大城市?地緣谷在人們印象中,西部城市大都小而狹長,往往被周圍的山無情地束縛在中間,就像戴了一個緊箍咒,難以突出“重圍”。蘭州和漢中算是這樣一個典型,由此可以認為,西部缺乏大城市的癥結在于缺少平原。然而,除了西安,西部另外兩大城市成都和重慶的分布卻令人大跌眼鏡,不得不重新審視平原在西部城市崛起中起到的作用,
成都和重慶,尤其前者,雖坐落于西部僅有的廣闊平原上,但兩市的崛起似乎并不完全取決于平原之利。顯而易見,成都位于盆地西北邊緣,重慶則偏處東南,發達的成都重慶為什么會偏居一隅、沒有“落戶”廣闊的盆地中心?或者說,四川盆地中心為何孕育不出大城市?“天府之國”源自《史記·留侯世家》,是蘇秦對關中平原的描述。后來陳壽《三國志》中諸葛亮對劉備曾說,“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
此后,“天府之國”成為蜀地獨有標簽。然而它只單指成都平原,并不是整個四川盆地,其實,四川盆地并不像我們想的那樣平坦,它只是低于周邊的高原山地。除了成都平原,丘陵與山地才是四川盆地真正的“主角”,川中丘陵與川東平行嶺谷幾乎將整個盆地占盡,川中廣布丘陵,這里巖層整平或傾角甚微,經嘉陵江、涪江、沱江及其支流切割后,地表丘陵起伏,溝谷迂回,海拔一般在250~600米,丘谷高差50~100米,其中,南部多淺丘,北部多深丘。
川中丘陵往西,三十多條山脈呈東北西南走向,與河流依次平行排列,因此得名川東平行嶺谷,由于境內嶺谷相間,所以有“一山二嶺一槽”或“一山三嶺二槽”的說法。是地形地質研究的標本,與美洲的阿巴拉契亞山、安第斯-落基山并稱世界三大褶皺山系,由于多山的地形地貌,川中川東很難孕育出大城市,因此在整個四川盆地城市群中暗淡許多。
成都平原位于盆地西北邊緣,再加之都江堰工程的修建,使得這里從“水旱從人、不知饑饉”變成千里沃野,成都自然很快脫穎而出,如果說優越的天然條件是今天強大成都的基礎,那么人為因素則讓這種先天條件有了發揮到極致的機會。這人為因素就是成都自始至終所扮演的行政中心的角色,自公元前四世紀,開明王朝九世以“一年成邑,二年成都”命名,先后有7個割據政權在此建都,成都一直是各朝代的州、郡治所。
到了漢時,成都躋身全國五大都會之一,唐時為中國最發達的工商業城市之一,史稱“揚一益二”,北宋更是是汴京以外的第二大都會,在發達的工商業中涌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往后明清至民國,成都一直保持四川“省會”地位不變,建國后,成都成為川西行署區的駐地。1952年國家撤銷各行署、恢復四川省建制后,又以成都為省會,
與西方人不同,中國人歷來重視首都及“省會”,強大的“省會”不僅意味著足以號令全省而且可以在經濟上影響全省。2000年以來,國家逐步加大了對成都的支持力度,經過十幾年發展,成都成為重要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商貿物流中心和綜合交通樞紐,2014年10月2日,四川天府新區正式獲批成為中國第11個國家級新區,2016年4月,國務院明確成都要以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為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