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印度的傳統,梨俱吠陀是從古代流傳下來的,只有一派傳記,然后是書面版本,由一個叫廣波(Piyedi的音譯)的和尚加工整理,吠陀神曲有長有短,長的是多頌,日古吠陀的中文譯名是“唱明倫”,是四大吠陀之首,梨俱吠陀時代是雅利安人首次進入印度的歷史階段,梨俱吠陀是作品中詩節的名稱,全稱《梨俱吠陀本紀》,可能是公元前16世紀至公元前11世紀編纂的,《梨俱吠陀》是印度現存最古老的文獻。
梨俱吠陀時代是雅利安人首次進入印度的歷史階段。這一時期,雅利安人主要生活在北印度的恒河上游。該地區出土了灰色彩陶、鐵器、馬骨和大米,反映了這一時期雅利安人的文明。雅利安人屬于游牧民族,他們的財富以牛為標志。他們的勞動和生產以畜牧業為主,文化是農村的,與哈拉帕的城市文明不同。
日古吠陀的中文譯名是“唱明倫”,是四大吠陀之首。《梨俱吠陀》是印度現存最古老的文獻。梨俱吠陀是作品中詩節的名稱,全稱《梨俱吠陀本紀》,可能是公元前16世紀至公元前11世紀編纂的。按照印度的傳統,梨俱吠陀是從古代流傳下來的,只有一派傳記,然后是書面版本,由一個叫廣波(Piyedi的音譯)的和尚加工整理。19世紀才由歐洲人第一次出版,已有數種語言的全譯本或選本。全書分為10卷或8卷,共收詩1028首,其中11首為附錄。吠陀神曲有長有短,長的是多頌。短歌是多首歌或者只有一首歌。大多數悼詞由四句組成,少數由三句組成。書中有10552首詩。最短的詩只有3節,最長的詩有58節,一般不超過12節。這首詩寫于不同的時代,它的語言比其他古印度文獻更古老。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