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年份畝產1000~1200斤左右,高的1500斤的也有。我的位置安徽阜陽,屬于黃淮海平原地帶,這里地勢平坦,是冬小麥的主產區;每年10月中旬是種小麥的最佳時間,小麥畝產高不高,肥料跟上的情況下水最關鍵,我們這里有句農諺“小麥需要八十三場雨”,就是八月,十月,三月各下一場透徹雨,小麥豐產就有保障,否則就會減產。
1、今年你們那小麥畝產多少斤?我們這普遍都是3百斤?
我的位置安徽阜陽,屬于黃淮海平原地帶,這里地勢平坦,是冬小麥的主產區;每年10月中旬是種小麥的最佳時間,小麥畝產高不高,肥料跟上的情況下水最關鍵,我們這里有句農諺“小麥需要八十三場雨”,就是八月,十月,三月各下一場透徹雨,小麥豐產就有保障,否則就會減產!正常年份畝產1000~1200斤左右,高的1500斤的也有。
2、小麥一畝地有多少斤的產量才是最合理的?
小麥每畝多少斤是最合理的產量?這沒有標準,現在種糧食不是農民經濟的主要來源,而且地里的投入基本上是要把住分寸的,象我們這里近幾年都是冬小麥一料,玉米投資多太費人工根本就不能種,每斤8毛到一塊畝產1000斤左右也就毛收入千頭十塊線,種子、化肥、農藥、耕作、收割、澆水最少也得450元以上加上三五個工作日不就白忙了嗎!種小麥關建問題是管自個的嘴,再怎么也得種,農民要是都買著吃不就成笑話了么!我們這地方農民地里以經濟作物為主,每戶也就種一畝來地的小麥,畝產基本都能達到1000斤上下,投入400元多一點,最多二個工曰算下來也得七百多,這不敢算收入,1千來斤麥子四五口之家吃不完,孩子上學外面吃,能勞動的打工也在外面吃,家中也就晚上一頓飯能吃多少!現在大多數農民都是這樣,生活好了有余糧了反而吃的卻少了!種地這活放現在誰還當回事,天旱了水口就在地頭,打工回來順便澆,收種機械就在地頭招手到,唉!想起以前農民種地起早貪黑,累得揮身筋骨痛,產量五六百斤真是苦得太不值了!就現在的年輕人問種那玩意干么!?他們不知道餓肚子的感覺,他們不知道我們這輩人所經歷的“難“!望安思危!地不能荒著!錢寧肯浪費!糧食不可遭踏一粒!屯糧備荒是我輩人永遠都記著的大事!也是作長輩的責任!。
3、夏收小麥接近尾聲,畝產1300斤上下,是真正增產?還是水分雜質增多?
你問的問題是不是有點問題?畝產量1300斤,里邊摻有水分和雜質,請問這算是畝產量嗎?我們通常說的畝產量是在清除雜質、曬干、揚凈的情況下而講的,不過你所講的畝產量1300斤上下,我是相信的。在我們濰坊地區,達到這個數,也基本算是高產了,那么怎樣實現高產呢?下面我給大家講一下吧。一,選擇高產、抗病能力強、抗倒伏的品種,
一個好的品種,有著優良的遺傳基因,所以有著高產的潛能并且抗性強。所以選擇優良的種子,是高產最關鍵的一步,二,選擇土壤肥沃,排水良好的地塊,增施有機肥作基肥。1,我們知道,良好的土壤環境,可以生長出發達的根系,從而源源不斷的為小麥生長提供養料,2,每畝使用腐熟的農家肥3500公斤左右,并摻使復合肥料30公斤左右,作為基肥使用。
農家肥料,肥力溫和且持久,養分全面,基本可以滿足小麥生長期全部需要,對于肥力不足、地塊貧瘠的麥田要做到追施返青肥的工作,建議每畝追施尿素15公斤。三,澆好“三遍水”,也就是凍水、返青水、和灌漿水。1,上“凍水”目的是使小麥盡快生出發達根系,以及能保持地溫,以防止小麥冬天出現“凍害”,2,到了來年的返青期,要及時澆“返青水”。
開春,氣溫逐步升高,小麥開始返青、拔節,需要充足的水分和養料,澆好“返青水”就為以后的高產打下堅實的基礎。3,灌漿水,在小麥揚花后,籽粒開始形成,同樣需要充足的水分,這時一般情況不建議在追肥(如果出現缺肥癥狀,可是適當噴施葉面肥來補救),因為這時如果肥料過多,就會造成小麥“度青”,麥粒不容易成熟,四,對于高桿小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