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覺湖北襄陽口音和河南口音相像,是因為地域接近的原因。外地人一般都會感覺湖北襄陽口音和河南口音相像,就是襄陽人和河南人用方言交流也是無障礙的,如果一個事業有成的人,既使口音重,也不會有感缺撼,相反,也會受人尊重,一般是南方人、西南人的特點,北方人更多是以北京話(普通話)為主,南方人、西南人地方語言眾多,一座山頭一種話,就形成了講國語口音重的特點。
1、為什么感覺湖北襄陽人口音與河南人口音相像?
謝謝邀請。作為一個湖北襄陽人,我覺得這個問題還是比較好回答的,外地人一般都會感覺湖北襄陽口音和河南口音相像,就是襄陽人和河南人用方言交流也是無障礙的。所以在千里之外的廣州和北京,很多襄陽人和河南人對話后都會親熱的喊老鄉,感覺湖北襄陽口音和河南口音相像,是因為地域接近的原因。襄陽地屬鄂西北,與河南南陽接壤,襄樊跟河南交界,襄樊話有一個俗稱叫“二河南腔”,
河南湖北都屬于華中地區,兩地交流也比較多。據說抗日戰爭時期互有移民,口音相近很正常。其實作為一個襄陽人,還是很容易分清楚河南話和襄陽話的,襄陽話應該屬于西南官話。這種劃分主要基于一些關鍵特征,比如入聲派分和平翹舌以及很多方言詞等特征跟西南官話特征類似,或許襄陽話就是方言過渡的一個典型。既有河南話特征,又帶有西南官話的典型特點,外人聽來就不好區分了,
怎么分清楚襄陽話和河南話南陽話區分平翹舌,襄陽話不區分平翹舌。襄陽人跟對南方鼻音很重,南陽跟隨北方,對前鼻音后鼻音區分很清楚,襄陽人吃念詞,這是平舌音和翹舌音不分的原因。襄陽語調沒有河南話硬,河南話抑揚頓挫,語調下沉,語氣較硬,襄陽話比較飄輕,語調略微上揚。襄陽話后面有彈舌音,這一點與荊門荊州當陽很相似,也就是楚文化核心區的地方基本都有彈舌音,
可以從詞匯上作以比較。因為襄陽和河南詞匯方面區別最大,另外,兩者的部分方言詞不同,比如南陽人跟隨河南大部分地區說“中”,襄陽人很少說中。襄陽說去為克,南陽人讀“去”為“qu”,襄陽人說喝為活,說6為樓、。人街解都念gai,鞋子念孩子,孩子叫娃子,腿推念tei,后面還帶兒化音,就是念斗是。給念葛,綠豆叫樓豆。
2、如何去掉口音?
口音重,對國語(北京話或普通話而言),一般是南方人、西南人的特點,北方人更多是以北京話(普通話)為主,南方人、西南人地方語言眾多,一座山頭一種話,就形成了講國語口音重的特點。口音重,本來也是再正常不過的,可為了便于和人交流,講好普通話,才顯得意義重大。如果一個事業有成的人,既使口音重,也不會有感缺撼,相反,也會受人尊重,
只有在打拼的人,為了更快融入當地生活、更好地推銷產品,才要盡快擁有一流口才和標準的國語,讓人迅速親近和喜愛。讀書的時候,學校負責學生會的虞老師,總是很謙虛的說:"我的標準話不標準",有一次他很謙虛的說:"我的普通話不普通。"想不到引來一陣掌聲:國語水平已經如火純青,超越了普通水平,口音重,只有多讀報、多學央視播音員,那才是真正口齒清晰、一流標準話。
希臘著名哲學家蘇格拉底,小時候卻是嚴重的"口吃",他為了解決"口吃",就每天朝晨,口含橄欖,迎著狂風一邊飛奔、一邊呼喊,就這樣既解決了"口吃",又提高了語言能力,成為了一個大演說家,第一次上臺,就享受了無數次熱烈的掌聲,讓他熱淚盈眶,有志者,事竟成,艱辛的努力,終于結成了豐碩的果子。現在的人比起上上一代人,口音沒那么嚴重了,
3、湖北人說普通話有口音,應該怎么辦?
感謝邀請!首先,沒什么苦惱的,每個地方說普通話都多多少少帶點地方上的口音,只要自己慢慢改了就好了。我也是湖北的,剛開始我出去的時候和你一樣,我就特別注意我說的話,不清楚的查看字典,口音方面盡量按照字典的標注去讀,讀書的時候默讀也要在內心將文字發音出來,看著文字發音一般都能對,久而久之發音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