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州洋瀾湖風景區洋瀾湖古稱南浦,又名南湖,位于鄂州城區中心,因湖之南側曾建過一座“洋瀾寺”,故得名“洋瀾湖”。鄂州處長江中游南岸地區,古有“七水二山一分田”之圍繞這個“樊”字,這些鄂州地名里面也留下不少故事,大樓東西各開有一側門,民國時期著名風水學家肖萱說。
1、有人說鄂州要劃給武漢,你怎么看?
鄂州要劃給武漢只是時間的問題,猜測按如下方案劃轉1.撤銷鄂州市建制,將鄂州市原下轄的鄂城區、華容區、梁子湖區整體劃轉至武漢市,明確為武漢市的遠城區,原區劃范圍及名稱保持不變;2.原鄂州市葛店開發區整體劃歸至武漢東湖高新技術開發區,原鄂州梁子湖區的梧桐新區、鄂州的華容區的三江港新區、華容區的紅蓮湖新區劃轉至華容區統一管理;3.原武漢市江夏區環梁子湖區域的三個鎮劃轉至梁子湖區;原湖北省水產辦下屬的梁子湖水產管理局劃轉至梁子湖區代為管理;4.將劃入武漢市的原屬鄂州市的三個行政區行政機構升格為副市級(副廳級),將原鄂州市J場項目與武漢天河機場合并,新組建武漢市航空空港都市區管理委員會(副廳級),行政辦公地點擬選址在武漢市東西湖區吳家山與武漢市黃陂區之間。
2、鄂州怎么來的?
人取名字有由來,地名同樣有其淵源,也是一個重要的文化承載符號,通過全國第二次地名普查,鄂州登記有實名意義的各類地名達15000多條,其中有現今地名和歷史地名。經研究分析,發現這些地名命名方式雖然多種多樣,但地名是由少到多、由簡單到繁雜,有的地名消失了,新的地名又不斷形成,有的地名卻能保持千百年,同時也發現,這些地名形成的主要規律,即以姓氏附加地理實體和風物而命名形成的。
鄂州處長江中游南岸地區,古有“七水二山一分田”之說,中部和北部多水,湖泊星羅棋布。南部多山,四峰山、白雉山、沼山、青峰山等,奇山秀峰聳峙,古人有“擇高阜依水而居”的生活習慣,所以,鄂州東南西部人類活動較早,中部較遲。不管人類在這一地域活動早與遲,一開始有人類出現,地名也就隨之形成,A、一個地名越千年商代至西周中期,有一支人類在這片土地上以捕鱷繁衍生息,后以“鄂”易“鱷”為這支人類的姓氏,所以此地名為“鄂地”,又衍生出“鄂都”(即鄂氏)、“鄂國”(即部落聯盟),這就是本地最早出現的地名。
縱觀我市幾千年來所形成的地名,大都反映出社會時代的特征,就鄂州市境域來看,當人類進入氏族社會時代,由于生產力十分落后,征服自然的能力差,鄂族人只能聚族而居,生產資料(主要是山川水澤)屬鄂族人集體所有。所以,為了標志出鄂族人所擁有的這片山川水澤,便形成以姓氏附加地理實體而岀現的地名“鄂地”,他們居住的水中高阜也就名之曰“鄂渚”,這應是本境形成最早的地名,同時也開創了以姓氏命地名的先河。
這支鄂氏人經過若干年的繁衍后,又形成多個支系,便出現了多個地名“鄂都”,在生產力極低下的時代,這些鄂族部落人為了戰勝大自然,便結盟聯合起來,形成一個領導集體,于是又形成了“鄂國”部落聯盟的地名。整個氏族社會時代,由于生產資料屬姓氏集體占有,所以形成的地名少,到了西周,由于周天子分封諸侯國,也就是封姓。
周夷王時,楚國熊姓諸侯熊渠趁周王室衰微,在諸侯互相攻伐中強盛起來,勢力向東南發展,攻占到鄂地后,就冒天下之大不韙,私自封其中子熊紅為鄂王,熊紅為了統治這一方的鄂姓人,便在樊山(今西山)南麓、鄂渚北之間修筑一座土城,便形成了“鄂王城”這一地名。周厲王時,熊渠擔心自己私封王位的作法會受到周厲王懲罰,不久就撤銷熊紅的王位,并召回郢都,
“鄂地”又另筑土城形成新的地名“鄂邑”,但當時人們的居民點是否有命名,無史料記載,不可考。當秦統一六國后,生產力逐步提高,經濟得到發展,人生自由權有所擴大,姓氏和人口也逐步增多,生產資料除統治者占有大部分外,允許一部分農民通過開墾荒地擁有自己的一部分財產,同時也允許土地買賣、經商等,這樣就逐步形成大量的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