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市政府提出的紅島發展戰略是“全域統籌、三城聯動、軸帶展開、生態間隔、組團發展”。紅島經濟區包括紅島、高新區、及河套這三個部分,人才是經濟發展的引擎,這無疑會為黃島的發展帶來動力,包括青島也一樣,前幾十年改革開放靠地緣優勢大規模引進日韓低技術企業很是風光了不少,現在中國經濟高度發展了,日韓低技術企業大面積都被淘汰了,青島就開始后勁嚴重不足了。
1、青島5年后會發展如何?
個人不太看好青島的發展。一個城市的發展,和這個城市市民的思想觀念密切聯系,北方人思想觀念普遍比起南方人太保守太安逸太容易滿足,闖勁嚴重不足,包括青島也一樣,前幾十年改革開放靠地緣優勢大規模引進日韓低技術企業很是風光了不少,現在中國經濟高度發展了,日韓低技術企業大面積都被淘汰了,青島就開始后勁嚴重不足了。
2、青島的紅島和黃島,哪個發展前景更好?
我認為是黃島吧,但是我所指的黃島,并非整個黃島,而是萬達東方影都以東的地方,齊長城路以南的部分,因為黃島實在太大。為什么這么說呢?區位優勢:城市的發展,離不開中心城區的輻射作用,如同上海浦東之前為啥不如市區,因為與市區聯系不緊密,或者說缺少鏈接方式。而如今不同了,各種隧道四通八達,所以帶動了浦東的發展,
黃島也是如此,距離青島市區的距離僅為7公里左右,隧道的開通,大大縮減了黃島與市區的距離,這給黃島的發展帶來的優勢。而紅島雖然區位不錯,但距離城區較遠,在目前的情況下,市區的優勢很難覆蓋紅島的范圍,即使是地鐵開通,也很難起到帶動作用。經濟優勢:經濟就如同火車頭,要想跑得快,全靠車頭帶,黃島的經濟占到了整個青島近三分之一,所以黃島有錢,既然有錢,就有精力搞建設。
而這個優勢,紅島是沒有的,人口優勢:青島的很多大學都落戶了黃島,如山科大、中石油、哈工程、青理工等,大學生的增加,不僅會帶來人口福利,也會增加人才的吸引力。而人才是經濟發展的引擎,這無疑會為黃島的發展帶來動力,而紅島似乎也沒有這方面的優勢。不過,黃島發展也是有它的瓶頸的,比如隧道收費,工業企業太多等等,
3、“超級都會區”or“三灣三城”,青島未來城市形態如何發展?
三灣三城正確,但有點急功近利。本來這幾年人口增速就慢,外來人口還在減少,城區卻越擴越大,搞一個又一個的中心,最后都搞成人口低密度區域,還如何彰顯繁華?縱觀其他經濟強市,都是核心區域飽和之后,給外界呈現出一種某個區域已繁榮到“無處安身”的程度以后再開辟新的中心,這樣直接會迅速形成一個新的繁榮區域,而青島近些年來不僅搞出一個接一個的新中心,就連大區域的規劃都變成三部分。
這三灣三城以預期規模來看,至少要1000萬人口來填充,然而青島目前城區人口只有470萬,年新增常住人口數量只有10萬,這些所謂新城目前除了分流存量人口以外,還能有什么實際價值?紅島當初被開發商炒作到恨不得已經是市中心,但是后來呢?現在又交還城陽區管理了,幾條規劃信息就把剛開始打地基的樓盤炒到比黃島還貴,這既沒配套也沒就業資源的區域,還賣那么貴,到底是想不想讓外地人來?東西海岸聯動,融為一城。
未來隨著第二條海底隧道的修建,黃島與主城的互動會更加頻繁,沿海岸線充分開發之后,完全能夠把東西海岸的邊緣地帶開發成大型綜合區,而不一定要建設在陸域中心區域。青島不該再以遍地開花的模式去定位了,集中繁榮逐步擴散才是穩步發展之道。外地人對青島的評價就是感覺人少,所以搞太多中心和新城,不斷分流人口只會讓現有的商業區顯得更加冷清,
看看起此彼伏的商場就知道了,建一批新的就要倒一批舊的,看看其他大城市,哪座城市沒幾個老字號的人氣商場?再看看中山路、臺東這些老青島商業文化發源地現在什么樣?完全靠游客和低端消費在支撐了。一味求新,哪還有沉淀?哪還有擁躉?五四廣場如此繁華之地,金融、商業、旅游、客流都是全省之最,連一個百麗廣場都撐不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