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硯臺的制作有了顯著的發展。真正的硯臺愛好者知道,硯臺也有生命和活力,也需要保養和維護,這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硯臺養”,水洗硯臺只能研磨和水洗硯臺大廳,而不能研磨硯臺的其他部分,否則容易磨損硯臺的表面涂層,甚至損壞雕刻的細節,真正的硯臺愛好者知道,硯臺也有生命和活力,也需要保養和維護,這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硯臺養”。
1、中國的硯臺都有哪些?
【文藏來答】中國書法的工具和材料基本上是由筆、墨、紙、硯臺演變而來的,人們通常把它們稱為“文房四寶”。圖1漢代鏤雕盤龍紋石硯1978年河南省南樂縣宋耿洛村東漢墓發掘出土通高12直徑32厘米硯臺雖然在“筆墨紙硯”的排次中位居最后,但從收藏和流傳及文化內涵方面來說,卻居首要地位,有“文房四寶”硯為首之說,
這是由于不僅硯臺質地堅實、能傳之數代的緣故,而且硯臺集中了雕塑、書畫、金石、文學、歷史等文化藝術,內涵最為豐富。所以,現今社會上“文房四寶”中以硯最為多見,也受到廣泛范圍也最為,圖2漢代灰陶硯高5厘米河南省新鄭市出土圖3隋代鞏縣窯白釉多足硯1981年河南省鞏義市孝義鎮和義溝村采集高7口徑25厘米中國最早的硯臺是什么時候產生的?考古學家曾在陜西省臨潼縣姜寨一處原始社會的遺址中,發現了一套原始人用以陶器彩繪的工具,其中有一方石硯,硯有蓋,硯面微凹,凹處并有一根石質磨杵,硯旁留存數塊黑色顏料。
很顯然,這是先民們借助磨杵研磨顏料的早期硯的形制,其主要功用是研磨彩繪陶器的顏料,圖4清代二十六石眼端硯高6.6長17.3寬10厘米原開封市文物書店移交圖4清代二十六石眼端硯-2其后,安陽殷墟婦好墓和洛陽西周墓中,均出土有調色器,這些研磨器和調色器就是硯臺的雛形。1975年湖北云夢秦墓中,出土有石硯和硯杵,其形制與漢硯基本相同,
硯形成于漢,典籍于史有據。漢代,硯臺的制作有了顯著的發展,硯的種類增多,有石硯、陶硯、銅硯、漆硯等。漢至魏晉時期的石硯,盛行圓形三足式,北朝盛行四足式,漢代陶硯有龜形、山形,也有圓形三足硯。魏晉時期,出現了瓷硯,其形制多為圓形蹄足,南北朝時,已有雙足圓首箕形陶硯,為唐代箕形硯的濫觴。隋唐以后,硯質和硯式都發生了很大變化,名硯名石相繼發現,如廣東肇慶端石,安徽婺源(今屬江西)的歙石,甘肅臨洮的洮石等,并出現了澄泥硯,
圖5清代人形灰陶硯通長15.30寬9厘米宋代石硯的主要式樣是抄手硯,樸素大方,實用雅觀。明清時期端石、歙石獨領風騷,特別是明末以后,制硯不僅逐漸著重精雕細刻,而且還非常講究硯石的色澤、文采、聲音、嫩潤及年代、石坑、題銘等,許多硯已由實用品轉為藝術欣賞品,河南博物院作為中原地區一座大型綜合性國家級博物館,收藏的硯臺不僅數量多,而且多有明確的出土信息和征集地域,是重要的斷代標準器,現擇一些有代表性的硯作以介紹。
圖6清青玉荷葉形硯通長11.2通寬9.3厘米圖7清青玉蟬形硯長14.5寬9.2厘米河南博物院收藏硯臺,從時代上看跨越了漢、隋、唐、宋、清等朝代,從質地上看,包括了石、陶、瓷和玉,從造型上看,包括了圓形、長方形、象生形等,從品類上看,四大名硯中包括了端硯、歙硯、澄泥硯,從裝飾上集中了雕塑、書畫、金石、文學、歷史等文化藝術,內涵最豐富,基本上反映了中國古代硯臺發展脈絡,加上多數硯有詳細的出土地點和征集地域,更增添了這些硯的中原地域文化信息,承載著中原文明和歷史載體,成為中華文明發展歷史長河的重要文化見證。
2、澄泥硯的保養方法有什么?
成木硯應是質量上乘,泥質純凈,泥質柔和,雕刻精美,造型高雅,端氏像學士學位,但身體濕潤;社氏像一個冷酷的儒家,從軍是清白的;陶硯像閨房,含蓄而溫柔;清泥像一個美麗的女人,嬌媚而迷人。成泥硯是一種書桌用品,但一旦受到文人雅士的崇敬,便開始作為陪襯守護書房和精神,真正的硯臺愛好者知道,硯臺也有生命和活力,也需要保養和維護,這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硯臺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