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成都人對高樓不是太感冒,文化哲學里深受道家影響,講究道法自然,就是現在的高樓,成都人也修的方方正正的,盒子樓最多,成都人認為這個最耐看,幾乎沒有上海重慶那樣張揚的飛碟樓尖頂樓。二,另外,成都是沖積平原,沙卵層,不適宜超高建筑,或者直接在打地槽的時候就爛尾不行嗎。
1、成都樓市大事件7.9:成都最壕爛尾樓全面復工,你怎么看?
爛尾盤在成都真的是多的去了!當然,阿瑪尼是最有名氣的一個,畢竟世界上也就這么幾座,也值得成都吹噓。全景觀景落地窗,270度環繞,套一也得300多萬的樓盤,頂尖設計就是不一樣,單價5萬起。復工主要原因就是有利可圖!16年罷工,當時的房價大家也清楚,成都08年后到16年,房價是動都沒怎么動,誰還敢往砸錢,
2、為什么爛尾樓大都是出現在封頂之后?提前點爛尾不是更好嗎?
前一天,對面住宅搞了聲勢浩大的封頂慶祝活動,禮炮、禮花、祝賀條幅齊上陣,路過的業主無不欣慰,“等了3年的期房終于有盼頭了”!第二天,往日晝夜不停的工地突然靜悄悄,工人撤場、腳手架拆除、大門上鎖房子爛尾了!早不爛尾、晚不爛尾,偏偏等到房子封頂后才爛尾,為什么不在房子蓋到一半或者2/3的時候就爛尾?或者直接在打地槽的時候就爛尾不行嗎?蓋得越高,投入越大!封頂才爛尾,到底咋想的?首先,給大家普及一個小常識:任何階段都有可能爛尾!“英雄不問出處,爛尾不分階段”!任何階段都有可能爛尾,有剛圈起來地就爛尾的、有剛挖好地槽就爛尾的,還有蓋了3層就爛尾的、蓋到一半爛尾的大家之所以覺得封頂后才爛尾的情況較多,原因無非有兩個:一是低樓層爛尾的你看不到,畢竟有圍欄遮擋;二是封頂后爛尾的比例確實高,據說90%的爛尾房都是出現在封頂后。
蓋得好好的房子為啥要爛尾?想必我不說大家也知一二,無非是錢鬧的、手續鬧的、事故鬧的,或者其他亂七八糟的原因,那封頂后才爛尾的房子為什么比例如此之高?其中原因無非有兩個,一是不同工程進度下的各方利益糾葛,二是錢!首先,“蜜月期”中,各方鉚足了勁,勁往一處使,即便有分歧,也會暫時擱置,這個時期大家都想把樓先蓋起來,這符合各方的基本利益;任何一個房地產項目的建設,基本都涉及三方,即開發商負責拿地、總承包單位負責主體施工,總承包單位下又有林林總總的小承包商、小建筑度、材料供應商。
開發商拿地后基本在竣工前就不會有太大投入了,前期一般只給總承包商10%-30%的預付款,總承包商進場施工基本要墊資入場,同樣的道理,總承包商對下面的小承包商、供應商也是這套流程。總之,主線很清晰,開發商欠總承包商的,總承包商欠小承包商的,只要你入場就要墊資,一旦入場,即便墊資、即便遇到各式各樣的困難,也要硬著頭皮去干,即便開發商不追加工程款。
為啥?原因很簡單,建筑隊拉起來了,人員都到位了,模板、機械、腳手架、塔吊都租賃進場了,人工費、租賃費一天一算,此時撤場,前期投資都打水漂了,用一句話解釋就是“開弓沒有回頭箭”,所以這個時候三方之間處在“蜜月期”,有分歧就擱置、有困難就克服,開發商、承包商堅持一個原則,即“我好好蓋、你快快賣”,蓋起來再分賬!因此,在封頂之前,基本上看不到房子爛尾,除非出現了其他的問題,比如承包商資金斷裂了,沒錢墊資了;再比如手續出現問題。
除此之外,大家利益相關,都不會輕言放棄,都想著蓋起來后再分賬,這就是為什么封頂前爛尾少的原因。第二,封頂是工程節點,也是結賬節點,此時爛尾多是因為開發商沒錢!上文說了,總承包商進場時只能拿到10%-30%的預付款,從進場到封頂,這期間一直在墊資,那么剩余的70%-90%的工程款在什么節點結算呢?大部分在封頂后結算,比如封頂后再結算60%、70%,剩余很小一部分作為質量保證款,竣工后的幾年后才結算。
一旦封頂了,兩個“節點”就來了,一是總承包商會會同開發商以及質監等部門進行主體結構驗收;二是驗收合格后,按照前期與開發商簽訂的結算合同,開發商需要結算剩余的大部分款項,也就是前期總承包商墊付的資金,這個時候問題就來了,封頂后開發商就有錢結算了嗎?還真不一定!此時最容易出現問題:比如行情不好,預售沒有想象中的理想,房子賣不出去哪有錢給承包商結算?再比如,開發商一般不會只開工一個項目,有錢也可能投入到其他項目了,或者又去拿地了;其他原因還有很多,比如恰逢融資款到期,開發商優先償還到期債務;再比如經營不善,流動資金緊缺;或者投資失敗,甚至于官司纏身、股東分歧、實際控制人家庭糾紛等等,都可能導致開發商拿不出來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