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陳祥榕、肖思遠、王焯冉三位英雄榮立的便是一等功這種功勞,而他們個人,便是共和國的一等功臣。他對文學、美術、音樂都有相當造詣,每期《良友》都有他的雜文專欄《每月談話》,很受讀者歡迎,一等功是功勞的一個等級,屬于功勞(榮譽);一等功臣則是獲得這種功勞(榮譽)的個人,是具體的人。
1、一等功與一等功臣有什么區別?
一等功是功勞的一個等級,屬于功勞(榮譽);一等功臣則是獲得這種功勞(榮譽)的個人,是具體的人。為什么強調是獲得這個功勞的“個人”呢?因為一等功分為個人一等功和集體一等功,顧名思義,集體一等功屬于某個集體,是團隊的集體功勞,不屬于任何個人。解放軍相關《條例》規定:凡是個人或單位在執行戰斗和戰斗保障等任務中,成績良好,超出一般水平的,都應當評功授獎,
功分為三等功、二等功、一等功。功績卓著,有特殊貢獻的,授予英雄或模范稱號,比如去年,中印對峙沖突時,因在邊境沖突中誓死捍衛國土,中央軍委授予祁發寶“衛國戍邊英雄團長”榮譽稱號追授陳紅軍“衛國戍邊英雄”榮譽稱號給陳祥榕、肖思遠、王焯冉追記一等功。其中,陳祥榕、肖思遠、王焯冉三位英雄榮立的便是一等功這種功勞,而他們個人,便是共和國的一等功臣,
那么,一等功的評定標準是什么呢?不論是在和平時期還是戰場上,要立一等功都非常不容易,需要有重大影響和貢獻。而和平時期的一等功,基本上都是追授的,戰斗中英勇頑強,堅決執行命令,模范遵守戰場紀律,完成作戰任務成績突出,或者主動掩護、搶救戰友,功績卓著,有重大貢獻的,可以記一等功;而上述幾位英雄,就非常符合這個標準。
中印邊境沖突,印軍有預謀地越過邊境線,解放軍在前出與之交涉時,雙方發生激烈沖突,英雄團長祁發寶不顧自身安危,伸出雙臂截住來犯的印軍,但寡不敵眾,身負重傷;這時營長陳紅軍和戰士陳祥榕冒著印軍拋擲的石塊,奮力突入重圍營救,英勇犧牲;戰士肖思遠,本來已經突出重圍,發現還有戰友未脫險,便義無反顧地重新殺入重圍營救戰友,壯烈犧牲;處于前出支援途中的戰士王焯冉,在渡河是拼力救助被沖散的戰友,戰友脫險,但自己卻被淹沒在冰河之中,
2、廣東省清遠市有哪些名人?
春秋戰國時,清遠地區屬百粵。秦統一中國后,設置行政機構,開發嶺南,清遠地區屬南海郡、長沙郡,漢初,屬趙佗稱號的南越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1988年1月7日,國務院批準撤銷清遠縣,設立清遠市,原清遠縣分為清城、清郊兩個市轄區(1992年清郊區改為清新縣),并劃廣州市市屬的佛岡縣和韶關市屬的縣、陽山縣、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連南瑤族自治縣、英德縣為清遠市所屬(英德、連縣1994年改為縣級市),
清遠市作為一個歷史文化底蘊深厚的地級市,從古至今出了不少名人。馬上看看哪些名人是清遠人,朱汝珍(1870~1942)朱汝珍(1870—1942年)原名倬冠,字聘三,號隘園。祖籍太和鎮八片村,后定居清城南門街,生于仕宦之家,清末民初書法家、文章家。朱汝珍22歲考入廣雅書院,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鄉試中舉人。
光緒三十年(1904年),進士殿試(封建社會最后一期科舉考試)以第一甲第二名欽點榜眼及第,誥授光祿大夫、南書房行走、翰林院編修。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被選派到日本東京法政大學讀法律,回國后先后任刑部主事、京師法律學堂教授,奉命創定商律,并參與修訂國家刑律,編修《德宗實錄》。向秀麗救火女英雄(1933~1959)向秀麗(1933~1959),女,革命烈士,廣東清遠縣人,出生于廣州市一個貧苦店員家庭,
12歲進入廣州小北火柴廠做童工。1946~1948年間,先后做過釘鈕工人、包裝工人,1948年進入和平藥廠,建國后,積極參加“三反”、“五反”運動,1952年擔任工廠工會的組織委員,宣傳黨的方針政策,積極維護工人利益,不久又當上制藥業屬下基層工會的女工委員。1954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入團后擔任團支部組織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