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瓜面包子或許不太好看,但吃起來卻很好吃,因為是燙面的,皮又薄,切帶著地瓜那天然的甜,真的是好吃,不信可以自己做一次試試。地瓜面是我們這里的叫法,可能有的人不知道啥是地瓜面,先解釋一下,地瓜面就是紅薯粉,我們這里最好吃的還是本地苕,紅皮白心的那種,用苕做的特色美食,除了烤了吃、煮了吃外,我們這邊最常見的就是曬“苕泡兒”。
1、你們那邊把紅薯葉做著吃嗎?怎么做好吃?
你們那邊把紅薯葉做著吃嗎?怎么做好吃?今天就這個問題做一下回復,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到大家。你們那邊把紅薯葉做著吃嗎?是的,有紅薯葉的時候經常吃,怎么做好吃?涼拌,清炒,把新鮮的紅薯葉蒸成紅薯葉窩窩,都是非常好吃的。也許大家對涼拌和清炒有些熟悉,在這里就不再詳細說明,今天重點講的是蒸紅薯葉窩窩,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眾對養生特別熱衷,以前的大魚大肉人們為之向往,而如今山野菜,地里的野草都被人們發掘出來,有些還是名貴的藥草,所以大家吃這些野菜美其名曰養生菜。
紅薯葉含有豐富的黏液蛋白,能夠增強身體的免疫功能,特別適合體弱多病的人食用被譽為綠葉菜之王,被稱為長壽菜,所以特別受到人們的追捧,蘸著蒜汁特別的過癮哦,大家要不要試一試?每年我都會在自家庭院里種幾棵紅薯苗,不是為了吃香甜的紅薯,而是隨時都可以吃到新鮮的紅薯葉子。采摘好的紅薯葉子,放涼水里加鹽浸泡十分鐘,淘洗干凈控出水分切碎,加蔥姜末,鹽,雞精,五香粉拌勻,用手抓揉幾下,讓紅薯葉里的粘液盡可能釋放出來,再者加面粉的時候就可以少加水了,
揉好的紅薯葉加面粉攪拌,看稀稠程度酌情加水,面團成稠糊狀即可,切不可加面太多,那樣的話口感就不好了。如上圖的形狀,能讓紅薯葉蒸的時候有型就可以了,手上蘸水,抓一點面團在手里揉圓,右手兩個指頭插進面團里,做成窩窩裝上籠蒸。二十分鐘取出,大蒜加鹽搗泥,加涼開水,醋,生抽,香油兌汁,用紅薯葉窩窩蘸著蒜汁吃,好了,就到這里吧!口水流了一地,
2、農村的地瓜面包子怎么做好吃?你吃過地瓜面包子嗎?
農村的地瓜面包子怎么做好吃!你吃過地瓜面包子嗎?地瓜面是我們這里的叫法,可能有的人不知道啥是地瓜面,先解釋一下,地瓜面就是紅薯粉。地瓜面是把地瓜切成片曬干,曬干后再洗干凈再晾干,最后再去磨成粉,過程有點兒麻煩,所以現在很少有人愿意去磨地瓜面,當然現在的孩子恐怕都不知道啥叫地瓜面。很多年沒有吃過地瓜面了,今年自己種的地瓜吃不了,就磨了地瓜面,
地瓜面包子和白面包子,做法有點兒不太一樣。地瓜面做之前一定要先用開水把面燙一下,也就是我們農村人所說的燙面包子,不過,需要提示一下,不能單用地瓜面包包子,那樣的話根本包不到一起,因為地瓜面在蒸熟之前沒有粘性,所以必須要加上一定比例的白面,才能把包子捏在一起。記得我第一次就是不知道要加白面,結果可想而知,
比例數可以根據自己的口味,不過最好還是白面多一點兒,包起來比較容易。如果白面的比例太少,包的時候,恐怕會從側面或者包子下面裂開,因為地瓜面一點兒面筋沒有,所以必須加適當的白面,二比一或者三比一都可以,包子餡和白面包子餡一樣,就無需多說了。包的時候最好讓皮薄一點兒,那樣才好吃,地瓜面包子或許不太好看,但吃起來卻很好吃,因為是燙面的,皮又薄,切帶著地瓜那天然的甜,真的是好吃,不信可以自己做一次試試。
3、“紅薯”用你的家鄉話怎么說?它可以用來做成什么樣的特色美食?
我家鄉是湖北宜昌秭歸的,我們這邊的紅薯,家鄉話叫“苕”,不過也是罵人的話,“你是個苕”就是你是個傻瓜的意思,我們這邊的苕,除了做點零食以外,大部分都是用來喂豬的。我們這里最好吃的還是本地苕,紅皮白心的那種,用苕做的特色美食,除了烤了吃、煮了吃外,我們這邊最常見的就是曬“苕泡兒”,一般在冬季11月份開始,選擇連續晴好的天氣,將苕洗干凈,整個的用蒸籠蒸熟,剝皮后放置在戶外曬一曬、凍一凍,然后切成細條狀,放置在簸箕上晾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