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發生在河南的7/20大雨也是一個佐證。繁臺春曉對于“汴京八景”的感知,書面上是看到的較早的,最早的版本據說是明代《明成化河南總志》一書中的記載。
1、劉禹錫因何詩兩次被貶?他的墓在哪里?
劉禹錫字夢得,洛陽(今河南洛陽市人)德宗貞元九年(公元793年)中進士,兩年后,又登吏部取士科。先后任太子校書,監察御史等職,順宗永貞元年(公元805年)參加了以王叔文為首的"永貞革新"集團,因實行進步政治改革遭到失敗,被貶為朗洲(今湖南常德市)司馬。十年后,他被召還京都,因游玄都觀,寫了巜戲贈看花諸君子》一詩,觸犯了當權者,等二次被貶,先后在連洲(今廣東連縣)葵)洲(今四川奉節縣)和州(安徴和縣)等地任刺史。
文宗大和二年(公元828年),二次被召回長安,又寫了《再游玄都觀》一詩諷刺當權者,所以未受重用,直到晚年才做了太子賓客。劉禹錫是唐代重要的進步思想家,他具有撲素唯物論思想,曾寫下《天論》這篇著名的無神論作品,指岀天是物質的,天體的運動有自己的規律,空間是客觀存在的,也有自己的規律,從而強有力的駁斥了上天主宰世界命運的迷信。
劉禹錫的這些唯物論觀點,曾受到柳宗元的贊楊,劉禹錫也是唐代杰出的文學家。他的詩歌藝術成就就較高,晚年尤精,他與白居易,柳宗元多有交往,白居易曾稱他為"詩豪"。劉禹錫的詩歌善于吸收民歌的有益成分,他改革的新體詩如《竹枝詞》《楊柳枝詞》《浪淘沙詞》等,對后來詞的形成和詩的發展都有一定的影響。劉禹錫在唐武宗會昌二年(公元842年)秋天,晚年多病的劉禹錫去世了,享年71歲,他的墓地不可知,
2、為什么河南暴雨被淹,而跟河南最近的山西沒事?
我是山西運城的,離河南就隔了一條黃河,離鄭州只有二三百公里,鄭州下暴雨當天,我們這里也下了一陣大雨(相對鄭州就是毛毛雨了)。首先我先說一下地理,山西的人口密集區是由四五個盆地組成的“糖葫蘆”其他的都是陰山,呂梁山,太行山,中條山等山脈,這也是山西被稱為“表里山河”的原因,其他的都不說,就說離河南很近的運城吧,它的南邊是中條山,東邊是呂梁山,西邊是“一見楊過誤終生”的風陵渡,當雨云和水汽從河南過來,經過中條山和太行山,還有河南西部的伏牛山,這些山會抬高水汽,和云層,發生“冷凝效應”,山西這邊的雨就會被“擋回去”,所以山西這邊就沒有發生洪澇災害。
3、北宋的“汴京八景”是哪八景?現在還能在河南開封看到嗎?
4100年建城史和建都史,八朝古都,北宋時期世界第一大城市,開封的名頭原來是很響亮的,正如十幾年前《紐約時報》一篇讓開封很失落的文章所說的那樣,《從開封到紐約——輝煌如過眼云煙》,這個標題對于開封來說,是很貼切的,開封的輝煌,從大宋南遷之后,就開始衰落了,一路衰落下去,但好歹還算個省會城市,到了建國后省會西遷,它連省會也不是了,真正是繁華落盡了,
在這個背景下,說起“汴京八景”這種話題,也只能算是對“東京夢華”的懷念或自嗨而已。再說,對于某地的“八景”或“十景”,原本就是歷史上文化人自嗨的產物,為什么不是“九景”、“十二景”?繁臺春曉對于“汴京八景”的感知,書面上是看到的較早的,最早的版本據說是明代《明成化河南總志》一書中的記載,
說那“八景”是“艮岳行云,夷山夕照,金梁曉月,資圣熏風,百崗冬雪,大河春浪,吹臺秋雨,開寶晨鐘”。這“八景”我們想象的大概只有“大河春浪”和“吹臺風雨”了,開封離黃河很近,那有個有名的河口,叫柳園口,很多年前,我去走黃河時,跟著一干人等在那逗留過,那里淺水一灣,淺灘大片,還有不少的水鳥如白鷺、灰鷺等,風光還是有點意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