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打開了“導航”,準備從“劍外”至“巴峽”,乘船沿長江順流而下,穿過巫峽至襄陽,然后一路向北回到舊都洛陽,前一年冬,唐軍在洛陽附近打了一個大勝仗,收復了洛陽等地,這句詩大家都不陌生,用四個地名串起來一句詩,表達了詩人歸心似箭的心情,這是我們在課堂上學這首詩的時候,記憶最深刻的。
1、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這一句意思是什么?
這句詩大家都不陌生,用四個地名串起來一句詩,表達了詩人歸心似箭的心情,這是我們在課堂上學這首詩的時候,記憶最深刻的。這首詩出自唐代偉大詩人杜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在小學六年級(人教版)語文教材上有收錄,要想讀懂這首詩,必須要研究他的創作背景,知道當時的歷史,同時還要知道詩中的6個地名,了解地理知識。
名詞解釋:安史之亂,安史之亂是中國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將領安祿山與史思明背叛唐朝后發動的戰爭,是同唐朝爭奪統治權的內戰,為唐由盛而衰的轉折點。而杜甫這首詩就作于安史之亂結束時,也就是公元763年(唐代宗廣德元年)春,前一年冬,唐軍在洛陽附近打了一個大勝仗,收復了洛陽等地。
廣德元年正月,叛軍首領史思明的兒子史朝義兵敗自殺,延續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亂至此平息,當年正月史朝義自縊,他的部將李懷仙斬其首來獻,安史之亂結束。那么,此時的杜甫在哪兒呢?咱先來讀一下全詩: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第一句交代了,杜甫當時在“劍外”,也就是劍門關以南,在這里指四川,那么,薊北是哪兒呢?泛指唐代幽州、薊州一帶,今河北北部地區,是安史叛軍的根據地。了解了全詩六個地名,我們一下子就讀懂了這首詩,詩人在四川,剛聽說河北收復了,老淚縱橫,引吭高歌,縱情飲酒,準備還鄉,并且,打開了“導航”,準備從“劍外”至“巴峽”,乘船沿長江順流而下,穿過巫峽至襄陽,然后一路向北回到舊都洛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