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說的是洛陽并沒有開始大規模的修建仿古建筑,正在修建的是因為遺址保護的需要,洛陽作為歷史文化名城,僅市區內就有許多需要保護的文物遺址,恢復其地面建設,是文物保護的一種需要。最后,希望提出這個命題的人,還有那些支持這個觀點的人,一定要把思想和認識統一到中國歷史教科書上來,在思想和行動上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做一個有思想、有頭腦、有知識、有文化、有覺悟的中國人。
1、河南地區哪里有專業的養蠶廠?
謝謝!河南省養蠶的地方不少,九十年代河南社旗大面積種胡桑家家都必須養蠶,后來沒有好的收獲,大家都不養了。現在只有各地山區僅僅有零散小戶在養蠶,不成規莫,河南的信陽地區養蠶人較多,你可以網上查找。養蠶是古代皇帝關心的大事,現代的化纖和棉花的出現,養蠶業也就越來越少了,有朋友每年養了一點,三年時間可以做個正宗的蠶絲被。
2、為什么說北魏時,絲綢是洛陽的城市名片?
今天的洛陽人,或許很難想象,在很多很多年以前,洛陽城里遍植桑麻的情景,殊不知,據史料記載:北魏末年,由于洛陽已“庫藏盈溢,錢絹露積于廓者不可校數”,當時臨朝稱制的胡太后下旨,“打開庫藏,令百官負絹,任意自取”。試想一下那種場面,官員、貴族、嬪妃們,綾羅,明日綢緞,仍耗不盡一年一年囤積的絲絹!事實上,北魏孝文帝太和九年(公元485年)頒布的均田令中已規定,全國男子每人給桑田20畝,作為世業,終身不還,
這一法令的實施,使當時已經衰敗的絲綢業開始復蘇,種桑養蠶成為百姓致富的首選。當時的洛陽城里,一些具有創新精神的人開始硏究新的種植和養殖方法,他們的研究成果還被賈思勰寫入《齊民要術》,與此同時,絲綢織造業也隨之迅速恢復和發展,并出現官辦絲織作坊和專門生產絲織品的匠戶,織品數量及種類繁多,技術高超,京都洛陽因絲織業的發展,處處呈現繁榮景象。
史料所載,當時的洛陽是座國際性大都市,洛陽城西陽門外、白馬寺西側的大市更是中外商賈云集之地,最時尚的服裝、最流行的菜品、最奇異的珍寶等,都可以在這里見到,而絲綢,就如同洛陽的城市名片,漸漸被世人所知。從西域到洛陽的商人驟增,他們往返于西域和洛陽,不斷地將西域的物品帶到洛陽進行交易,又不斷地將交換來的商品從洛陽帶回西域,
3、為何有人說外省人對洛陽修建的仿古建筑不感興趣?
我是洛陽本地人,我來說一下洛陽現在關于仿古建筑的具體情況。首先要說的是洛陽并沒有開始大規模的修建仿古建筑,正在修建的是因為遺址保護的需要,洛陽作為歷史文化名城,僅市區內就有許多需要保護的文物遺址,恢復其地面建設,是文物保護的一種需要,前段時間,讓國家文物局批評的隋唐南城墻建設,是洛陽最大的隋唐城遺址公園,南城墻遺址的恢復建設,可能是操之過急,沒有得到國家文物局專家的認可。
但就已經修好的來看,古城路沿線的遺址公園和定鼎門讓人眼前一亮,確實不錯,最近還有應天門的修建恢復工作,竣工,氣勢恢弘,是新的洛陽地標網紅打卡地,這個沿線上面就是明堂天堂武則天理佛店的遺址,可以說市政府在遺址的修建保護工作,做出了大量的工作。去年洛陽老城區的洛邑古城,面向社會開放,里面的文峰塔保護完好,亭臺樓閣錯落有致,也是目前深受老百姓喜愛的游玩勝地,
4、為什么世界教科文組織官網標注洛陽是古代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
漢武帝當年不可能讓張騫把絲綢之路起點放到洛陽,張騫本身也是從長安出發的,由于漢武帝文治武功,才是漢朝聲名遠播,西方諸國都知道東方有個國家叫漢朝,漢朝的首都叫長安,長安是絲綢之路起點,這是中國歷史教科書認定的,中國領導人和政府也認可西安(長安)是絲綢之路起點,而且還把西安作為“一帶一路\
這是一個可笑和荒謬的觀點!我們知道,絲綢之路是由西漢漢武帝時期陜西人張騫開辟的,剛開始漢武帝為了讓張騫聯絡西域更多的國家來共同對抗匈奴人,后來這條路便成了西漢和西域諸國乃至歐洲地區進行貿易和文化交流的通道。既然是西漢時期開辟的,那么絲綢之路東方起點就應該是西漢首都長安,長安是絲綢之路東方起點這已成為全世界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