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P領域(人均、增速、實質GDP)長沙都超過武漢,武漢僅靠人口數量紅利和房地產貢獻在GDP總量上超過了長沙,僅此而已。也就是武漢主要靠中央政策和直接投資支持,長沙自主經濟發展與民營企業活力遠超武漢,長沙沒有排斥湖北的任何商品,在城市開放性和自由貿易領域,長沙做得比武漢好。
1、長沙和武漢哪個更好?
長沙和武漢作為兩個中部省會城市,如果要比那個好,我們要從以下幾個點全面分析:1.居住人口幸福指數(這個最重要)決定幸福指數排名第一的是房價,武漢房價平均是長沙的兩倍左右,長沙幸福指數遠超武漢。2.人均收入人均收入不但決定幸福指數,也是除去大宗必需支出外(房、車),決定生活品質高低的最重要指標,長沙2018人均可支配收入4.5萬元、武漢2018人均可支配收入4.2萬元,長沙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武漢7%。
3.人均GDP發展2018長沙人均GDP1.95萬美元、2018武漢人均GDP1.81萬美元,長沙高于武漢7.8%。4.GDP增速2018長沙GDP增速8.5%、2018武漢GDP增速8.0%,長沙高于武漢0.5個百分點。5.可持續GDP房產是固定的非可持續性資產,剔除房地產之后的GDP主要包含:制造、科研、金融、教育、農業及周邊、服務業等——這些直接決定了GDP發展的可持續性,
武漢2018年建筑業總產值9194億元,總GDP1.48萬億剔除房產后剩余5200億元,長沙2018年建筑業總產值3194億元,總GDP1.15萬億剔除房產后剩余8300億元。這也就是為什么房地產開始降溫后長沙的整體GDP增長開始超過武漢的最重要原因,房地產降溫后,長沙可持續GDP高于武漢60%(取房地產消失值)。
6.省級周邊發展的帶動性湖北舉全省之力發展武漢,導致湖北其他省份發展乏力;湖南各縣市均衡發展,未來上十年具備良性的經濟增長和輻射,7.空氣環境空氣環境的好壞直接影響著居民的健康,也是幸福指數重要的標準之一。武漢AQI為82,PM2.5為37;長沙AQI為71、PM2.5為18,長沙空氣質量遠遠好于武漢,
8.自主經濟活力受中央政策扶持影響,武漢央企國企總數352家,僅次于北京和上海,排名全國第三。長沙僅有152家,排名未進前二十,也就是說,武漢主要靠中央政策和直接投資支持,長沙自主經濟發展與民營企業活力遠超武漢。9.開放性武漢區域保護非常嚴重,除了大宗貿易壁壘審核外,連湖南的芙蓉王香煙都禁止銷售,長沙沒有排斥湖北的任何商品,在城市開放性和自由貿易領域,長沙做得比武漢好。
10.美食湘菜是全國八大菜系里比較知名的,而武漢菜由于受歷史碼頭文化影響,毫無特色,在美食這塊,生活在長沙好過武漢。綜上:衣(收入)、食(美食)、住(房價/空氣)、行(收入)四大領域,長沙完勝武漢,而GDP領域(人均、增速、實質GDP)長沙都超過武漢,武漢僅靠人口數量紅利和房地產貢獻在GDP總量上超過了長沙,僅此而已。
2、武漢與長沙相比哪個城市更好?
我本人認為武漢市從各方面都比長沙市要強的多,下面筆者逐條對比一下:1,武漢市在中國地圖上正好在“中軸點”上,因此武漢市被人說是“九省通衢”,古代人把“九”當作“很多”的意思,例如“九州”,不是九個州,而是指全國。因此武漢市的交通“四通八達”,“水陸空”都有,可以到達全國各地,這一點長沙市就拼不過武漢市,2,武漢市是我國中部六省省會城市中,算它是“老大哥”,而長沙市只能是“小兄弟”,
武漢市在2019年GDP是16223.21億元,而長沙市是11574.22億元。3,我國有15個“新一線”城市的席次也有一些改變,依次是成都、重慶、杭州、武漢、西安、天津、蘇州、南京、鄭州、長沙、東莞、沈陽、青島、合肥、佛山,從這里看出武漢市排在長沙市的前面,4,武漢市有江岸區、江漢區、硚口區、漢陽區、武昌區、青山區、洪山區、蔡甸區、江夏區、黃陂區、新洲區、東西湖區、漢南區等13個行政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