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市清代就被強開為通商口岸,有“小漢口”之稱,有大量的武漢移民,但是如今過了一百多年,雖然口音上略有武漢話的味道,但是差別還是有的,現在的武漢話也并不是清代的那種武漢話了。孝感話也是“積極的”融入武漢話,作為我在武漢生活了68年的老武漢人,我談點對武漢話的了解。
1、武漢人究竟說的是什么話?
作為我在武漢生活了68年的老武漢人,我談點對武漢話的了解。在上世紀七十年代以前真正的武漢人是漢口為中心,而漢口是指黃埔路到漢正街一帶。這一帶是解放前武漢的商業文化中心,包括江漢路到漢口長春街的各國租界,武漢的百年民校如市一男中,即今天的二中。市一女中,即今天的市16中,我在1954年起生活在大智門活車站附近的天聲街。
先后在一元路小學,市16中,市二中讀書,我只知道那時武漢人是以黃埔路以上稱為漢人口,黃埔路以下為鄉下。因此正宗的漢口話是黃埔路以上的,而黃埔以下因靠近黃陂。很多黃陂人融入其中,因而話中融入黃陂話,被中心城區即黃埔路以上的人稱為鄉里話,而武昌話又與漢口話不同。我們老武漢人一聽就分得出來,而漢陽話因漢陽蔡甸人多,話音帶有濃重的菜甸音。
2、用你家鄉的方言夸女孩子漂亮,該怎么說?
哎喲!這姑娘長的真俊啊!高高的個子,白白的肌膚,高高的鼻梁,大大的眼睛,再加上她那頭烏黑锃亮的披肩發,真是找不出任何瑕疵,怎么樣,這就是我們那里贊美一個漂亮姑娘的一種描述。不管怎么說,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只要條件允許,都愿意找一個俊一點的,靚一點的。說的俗一點,這樣領著走街串巷也有面嗎!如果再能于心靈相結合,那就更是錦上添花了,
3、武漢的典型方言有哪些?
湖北方言七大分區一.江漢平原方言區(北方方言--西南官話)1.天仙潛方言(西南官話--武天片)主要通行于湖北省內廣闊的江漢平原以及周邊地區,主要有:天仙潛三市、漢川、云夢、沙洋、武漢蔡甸、洪湖,大部分在長江北部。如果非要拿出一種方言來代表湖北特色的話,我個人的看法那就是江漢平原的“天仙潛方言”了,它不但分布廣,而且荊楚特色很濃厚,不過說道這個“荊楚特色”,我也不知道哪個年代的的湖北特色才是“荊楚特色”,不過好像很多的湖北老鄉也是這么認為的,可能是古代的“湖廣熟,天下足”美稱吧,江漢平原一帶在古代如此之富庶,難免就被代表了湖北特色了,就好比《洪湖水浪打浪一樣》也被代表湖北了,
不過說道聽感,這一地區的方言還是可以的,蠻舒服,軟中帶硬。不過該方言正逐漸向武漢話靠攏,2.荊沙話(西南官話--常鶴片)主要是荊州地區的方言,這里的方言大體上還是屬于江漢平原方言吧,只是有一點略微的差別,和南邊湖南的常德方言幾乎差不多,劃分為西南官話常鶴片。不過沙市清代就被強開為通商口岸,有“小漢口”之稱,有大量的武漢移民,但是如今過了一百多年,雖然口音上略有武漢話的味道,但是差別還是有的,現在的武漢話也并不是清代的那種武漢話了,
不過現在逐漸有向武漢口音靠攏的趨勢。3.鄂中顫舌方言(西南官話—鄂北片大部、武天片部分地區)雖然是江漢平原一帶的方言,但是又和其他兩者有很大的不同,因為該地區有漢語所沒有顫舌音,就是當地人俗稱的“彈舌頭”,跟那些俄羅斯人,蒙古人一樣彈舌頭,主要分布鄂中和鄂北的部分地區:荊門、京山、鐘祥、宜城、當陽、房縣等地區。
我在荊門也呆過三年,大體的也了解了一下這個荊門的“彈舌頭”,其實大部分的顫舌音都是“子”字發出來的,“雞子”,“杯子”等后面的“子”就是彈舌頭了,說來也怪,荊門話中什么東西都要帶“子”,因此我們外地人聽起來幾乎是句句話都在彈舌頭,比如說“狗”,我們這的方言一般都一個“狗”字就代替,荊門話非要“狗子”,還有“錢包”,它是“錢夾子”,“子”這個字在荊門話中可以說是無處不在吧,因此有時候我經常調侃我的那些荊門朋友,聽你們說話就感覺在開摩托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