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00年至今沒啥事都會去吃郭記包子,喝糊辣湯,個人認為他的郭記水煎包好吃,剛出鍋的水煎包,面軟軟的,一面焦焦的,里面的餡麻麻的,羊肉的膻味摻著蔥花的味道,真是妙不可言;至于他們的糊辣湯,早些年確實好喝,現在味道感覺市里可多地方都有這個味道了,不顯得特別美味了。
1、平頂山市里哪里的饅頭好吃?
平頂山哪里的饅頭好吃?當然是洪莊楊的硬面饃數第一。洪莊楊硬面饃起源于清朝,據今己數百年之久,據傳前清年間,洪莊楊便是重要兵營。硬面饃耐蘺散,久放不變質,口干又好,行軍大扙更是方便攜帶,深得官兵喜愛,久而久之,附近村民便家家仿效之,支起爐灶戶戶炊煙裊裊,好不熱鬧。洪莊楊硬面饃,不吃不知道,一口忘不掉,。
2、武大郎賣的炊餅到底是什么?
這里先要說幾個概念,就是北宋的饅頭,包子,面餅,今天的饅頭是沒有餡的,包子則有餡,這是兩者主要區別。今天的包子和饅頭都是蒸出來的,面餅則主要是烤出來的(燒餅)或者炸出來的(油餅),這又是餅和其他的面粉制品的主要區別,但在北宋,這些概念都不對。所謂燒餅或者說炊餅,其實是今天的饅頭,而饅頭,其實是今天那種有餡的包子。
而水滸時代的包子則是面皮很薄,餡很多的特殊包子,主要是吃餡,不吃皮,至于餅,當年還沒有后來的工業化植物油提煉技術,植物油比較貴,不能大量用。不但不能炸油餅,連炒菜也很少,所以炒菜從北宋剛剛開始發展,數量和種類不多,大部分食物都是蒸煮烤。北宋之前,干脆幾乎沒有炒菜一說,而動物油的味道重,會導致食物變味和變黑,不能用于炸面食。
所以油餅不作為主食,只是零食和點心,偶爾吃一吃,而所謂的炊餅,在水滸時代不叫做炊餅,叫做胡餅(西域傳來的)或者燒餅,和今天的燒餅或者新疆的囊基本一樣,是烘烤出來的。先說炊餅,最有名的炊餅販賣者,就是武松的哥哥武大郎,書中寫到:酒至五巡,武松討個勸杯,叫土兵篩了一杯酒,拿在手里,看著武大,道:“大哥在上,武二蒙知縣相公差往東京干事,明日便要起程。
多是兩個月,少是四五十日便回,有句話特來和你說知,你從來為人懦弱,我不在家,恐怕被外人來欺負。假如你每日賣十扇籠炊餅,你從明日為始,只做五扇籠出去賣;每日遲出早歸,不要和人吃酒,話分兩頭。只說武大郎自從武松說了去,整整的吃那婆娘罵了三四日,武大忍氣吞聲,由他自罵,心里只依著兄弟的言語,真個每日只做一半炊餅出去賣,未晚便歸,一腳歇了擔兒,便去除了簾子,關上大門,卻來家里坐地。
顯然,這個炊餅,就是饅頭,如果是燒餅,冷的燒餅根本沒人會買。冷的燒餅沒法加熱,強行加熱也就變成軟餅了,非常難吃,冷的饅頭就不同,回去自己蒸一蒸就可以吃,口感不會有什么變化。武大郎每天一早出門,賣十扇也就是十籠炊餅,一直賣到晚上,顯然如果是燒餅早就冷了,自然他賣的是饅頭,可以看到,武大郎的生意很好,一籠饅頭至少十多個甚至二十多個,十籠就是一二百個。
在這個不大的縣城,武大郎每天都能將饅頭賣完,第二天再做新的,說明饅頭在當年是最基本的主食,人人都會買,饅頭是白面做得,屬于細糧。在中國民國時期,大部分農民也是吃不到細糧饅頭的,多吃粗糧和雜糧,很有意思的是,細糧饅頭在北宋卻也不算什么好東西,很尋常。當地聰明少年鄆哥被王婆打了以后,找到武大郎告訴他老婆的奸情,
武大郎為了讓他說話,要送他饅頭作為酬謝。-------------武大郎賣的是饅頭,不是燒餅,這是常識哦!老薩每天上班路上,就有個年輕人再買武大郎燒餅,老薩每次都忍不住想告訴他,文中寫到:武大道:“好兄弟,你對我說是兀誰,我把大個炊餅送你。”鄆哥道:“炊餅不濟事;你只做個小主人,請我吃三杯,我便說與你,
”武大道:“你會吃酒?跟我來。”武大挑了擔兒,引著鄆哥,到一個小酒店里歇了擔兒;拿了幾個炊餅,買了些肉,討了一鏇酒,請鄆哥吃,那小廝又道:“酒便不要添了,肉再切幾塊來,”顯然,在鄆哥這種貧窮少年的嚴重,饅頭不算什么好東西,根本不稀罕,倒是要武大郎請他吃肉喝酒,對比可見,北宋民間很富裕,生活很好,細糧饅頭隨便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