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此,題主僅僅問他是哪里人,就讓人感覺一頭霧水了?!度龂局T葛亮傳》寫的很清楚,“諸葛亮字孔明,瑯邪陽都人也”,因為劉禪同意給諸葛亮在沔陽立廟,成都有大漢皇室宗廟,給諸葛亮在成都立廟顯然不合適,關于諸葛亮是浙江蘭溪人,這件事后面再二,諸葛亮后人接上上面那個話頭,為什么浙江那位朋友會說諸葛亮是浙江蘭溪人呢。
1、諸葛亮到底是哪里人呢?
說這個問題前先說說我自己吧,我出生在山東臨沂,在南京上大學,定居南京?,F在說諸葛亮:出生在山東臨沂,在臨沂上學,后來隱居隆中,邊工作邊求學,再后來找了個好工作,開始在各地跑。不知道題主為何會有關于諸葛亮出生地的疑問,其實對于諸葛亮的出生地,無論歷史記載還是民間研究都沒有爭議,有爭議的是他的躬耕地,諸葛亮是個官二代,漢靈帝年間出生在徐州瑯琊郡陽都縣一個官吏人家。
瑯琊陽都也就是現在的山東省沂南縣,這里是我的老家,在沂南縣城不僅有諸葛亮廣場還有諸葛亮雕像、諸葛亮城、諸葛亮紀念館、漢街、漢墓等景點,以漢歷史文化為主,同時,沂南縣也是書法家顏真卿的祖居地?!度龂局T葛亮傳》寫的很清楚,“諸葛亮字孔明,瑯邪陽都人也”,諸葛家在瑯琊也算是望族,家族里不少人在外為官,諸葛亮的父親諸葛珪是泰山郡丞,差不多相當于今天泰安市副市長。
但是沒有帶妻兒赴任,諸葛亮兄妹生活在老家陽都縣,在諸葛亮8歲時,父親病逝于泰山,叔叔諸葛玄當時是劉表的手下,他請假回家先去泰山安葬了諸葛珪,然后又回老家探望侄子侄女。當時正逢曹操出兵攻打徐州瑯琊一帶,諸葛玄就把年幼的諸葛亮兄妹帶上,準備接到自己那里去撫養長大,哪知道,就因為他請了會假,原本留給他的南昌市委書記兼市長(豫章太守)一職被別人取代了,諸葛玄只得帶著諸葛亮兄妹去荊州投靠劉表。
但是還沒到荊州呢,走到南陽郡諸葛玄就病的不行了,雖然當時有醫圣張仲景作為諸葛家的家庭醫生貼身照顧,諸葛玄還是死了,諸葛玄死了,諸葛亮不愿意投靠劉表,就帶著弟弟妹妹在南陽郡找地方隱居下來,這就是躬耕于南陽的來歷。一直到27歲,才被劉備聘請出山,成了劉備集團的總經理,至于諸葛亮躬耕的南陽,因為歷史變遷,現在頗有爭議,主要是河南南陽與湖北襄陽之爭。
2、杜甫不是成都人,但為什么成了僅次于諸葛亮的成都第二人物名片?
成都之前,詩史!成都之后,詩圣!成都,是杜甫的分水嶺!一間草堂,終于讓流離顛沛的杜公安定了下來,從此,杜甫進入了創作的高峰期,并且開始在詩歌領域里進行各種不同程度和角度的嘗試。無論是絕句還是律詩,甚至是排律,杜甫都做了變化萬端的試驗,比如七言《絕句》兩兩對仗,甚至五絕也是如此,就連律詩中的語法變幻也被杜公用來進行加工(秋興其八),
如果說成都之前,杜公的愛國是眼中的淚,那么成都之后卻是心中的血。升華的家國情懷都被杜甫賦入了草堂期間的詩里,《茅屋為秋風所破》,《聞官軍收河南河北》、還有《登高》、《蜀相》都是登峰造極之作。由于暫時的安寧,讓杜甫終于有時間可以進行詩歌創作的總結和探索,也就是在草堂里,杜甫開始了真正的“轉宜多師是吾師”,也逐漸步入到“晚來漸于聲律細”,最后終于達到了“老去詩篇渾漫與”的終極境界,
而杜甫的情懷,也在草堂歲月中得到了升華和沉淀。家國,人事,際遇,杜詩的情感由棱角分明變得內斂無垢,從有恨到無悔,從多愁到遠望,從南圖到北望,只要偶露鋒芒,便會讓人心疼,而這一切都是在成都完成的!杜甫草堂,詩家圣地!更是中國文學史,文化史上的紀念之一。小可當年有四大愿望,一是去韓城跪太史公墓,二是去濟南拜李清照紀念館,三就是到成都浣花溪叩杜甫草堂,
3、成都和漢中都有武侯墓,到底哪里才是諸葛亮真正的墓葬?
漢中,我去過很多次,漢中武侯祠,我也去拜謁過。漢中就是一個微縮版的成都,同樣的平原,同樣的米糧倉;漢中長期屬于四川;漢中有充分理由建武侯祠;漢中武侯祠有8棵三國時代的古柏樹,從氣態上看,漢中武侯祠比成都武侯祠更接近真的武侯祠,而且,諸葛亮長期待在漢中籌集軍糧、練兵布陣,為了北伐的方便。當然,因成都名氣更大,游客更多,成都武侯祠比漢中武侯祠名氣更加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