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說法一出,在網(wǎng)上瘋傳一段時間,最后洛陽文物局否定洛陽是四大圣城之一的說法。西周初期,在中國建立了第一個大公路網(wǎng),洛陽是其中心,馳道驛路,其直如矢,無遠不達;隋唐大運河上,舳艫相接,帆影聯(lián)翩,從洛陽東達于海,西至關(guān)隴,南下蘇杭,北朔幽燕;以洛陽為東端起點的“絲綢之路”,可以直馳地中海東岸,明駝宛馬,絡(luò)繹不絕。
1、周禮誕生在哪里,洛陽還是關(guān)中?
關(guān)中是西周京師豐鎬所在地,周公制作禮樂理所當然是在關(guān)中。《史記·魯周公世家》中寫到:成王在豐,天下已安,周之官政未次序,于是周公作《周官》,官別其宜,作《立政》,以便百姓,百姓說,《史記·周本紀》也有明確記載:成王自奄歸,在宗周,作多方。既絀殷命,襲淮夷,歸在豐,作周官,興正禮樂,度制于是改,而民和睦,頌聲興。
洛陽在西周時期屬于周天子屬地,當時名字叫雒邑,周公攝政六年營建了這個地方,主要用于駐扎軍隊和看管不法殷民,在這里駐軍,進可以控制東方各諸侯國,退可以據(jù)守鎬京安全,把雒邑納入周天子屬地,在軍事上可以起到緩沖和拱衛(wèi)京師安全的作用,西周之所以稱之西周,是因為周朝的都城是鎬京,東周之所以稱之為東周,是因為平王東遷后把周朝的都城放在了雒邑,后來史學界為了把前后兩個周加以區(qū)分,所以才有現(xiàn)在的西周和東周之別。
2、洛陽古稱洛邑,洛陽為什么會有“周公營造洛邑”之說?周公是哪里人?
周公本姓姬,來自于西岐,西岐即西土,小邦周所居。周祖名為棄,棄乃帝嚳裔,帝嚳五帝一,建都河南地。濮陽二帝陵,帝嚳與顓頊,史前大洪水,治水棄從禹。河洛三代居,夏后首善地,棄后即周人,奉夏作農(nóng)吏。夏衰失其位,西竄于戎狄,從此不務(wù)農(nóng),與戎融一體。飲毛與茹血,不用青銅器,即使與戎融,仍遭戎攻擊。與戎姻或戰(zhàn),被迫四遷徙,
中土大邑商,奉天四海一。北疆邁幽燕,南方越湘溪,西土至流沙,東界到海底。于是小邦周,臣商朝大邑,從此戰(zhàn)戎狄,周人滿底氣。戰(zhàn)戎屢獲勝,特命周伯西,古公亶父立,戎俗方貶低。從此向中原,不斷文明習,周人既稱臣,卻陰謀叛機。中央征淮夷,都城必空虛,西人會孟津,振振立反誓。血流能漂杵,姬發(fā)終勝利,從此周代商,周人返故里。
武王登嵩山,只為把天祭,武王周公兄,周公武王弟。滅商第二年,武王即歸西,臨終囑周公,遷都夏后居。河圖洛書源,河洛富王氣,周公測日影,以定土中地。土中在嵩山,是以營洛邑,天地之中久,而今世產(chǎn)遺。九鼎遷新都,天子受殷禮,以應(yīng)王居中,四貢均道里。天子居中坐,四周稱戎狄,都洛大周成,成周名所依。大周成康治,德化居中地,
3、洛陽是四大圣城之一的說法來自哪里?
洛陽是四大圣城之一的說法,起源于洛陽部分網(wǎng)友對西安世界四大古都的仰慕,為了能讓洛陽和躋身世界,與西安齊名,所以編造出了個世界四大圣城的說法。此說法一出,在網(wǎng)上瘋傳一段時間,最后洛陽文物局否定洛陽是四大圣城之一的說法,洛陽文物局回應(yīng)網(wǎng)友提問時,回答到洛陽是歷史文化名城和古都,對外沒有使用過世界四大圣城的宣傳口號。
4、洛陽為什么叫洛陽?有什么歷史淵源?
洛陽位于河南西部,是我國“七大古都”之一,是國務(wù)院首批公布的歷史文化名城,洛陽因地處古洛水之陽而得名。以洛陽為中心的河洛地區(qū)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fā)祥地,中國古代伏羲、女媧、黃帝、唐堯、虞舜、夏禹等神話,多傳于此。夏太康遷都斟,商湯定都西毫;武王伐紂,八百諸侯會孟津;周公輔政,遷九鼎于洛邑,平王東遷,高祖都洛,光武中興,魏晉相禪,孝文改制,隋唐盛世,后梁唐晉,相因相襲,共十三個王朝。
漢魏以后,洛陽逐漸成為國際大都市,隋唐時人口百萬,四方納貢,百國來朝,盛極一時,洛陽在歷史上相當長的時期內(nèi),曾經(jīng)是我國政治、經(jīng)濟、文化的中心,亦是道路四通八達的交通樞紐。西周初期,在中國建立了第一個大公路網(wǎng),洛陽是其中心,馳道驛路,其直如矢,無遠不達;隋唐大運河上,舳艫相接,帆影聯(lián)翩,從洛陽東達于海,西至關(guān)隴,南下蘇杭,北朔幽燕;以洛陽為東端起點的“絲綢之路”,可以直馳地中海東岸,明駝宛馬,絡(luò)繹不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