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三門峽話,應當是以河南豫西話為主要成分,但陜西關中話的味道又很濃,是兩地過渡之語言也。河南與陜西交界一帶之語,既不能代表河南方言,也算不上是陜西正統語言之關中話,而是豫秦晉三省交界之語,準確說是陜西關中話與河南豫西話的雜糅,劉盈是在沛縣出生長大的,大約也是會說沛縣話的。
1、古代皇帝是說普通話還是說的方言,比如河南的皇帝說河南話,陜西的皇帝說陜西話?
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還是先從古中原文化圈開始吧,注意!這里先說的是“古中原文化圈”,古中原文化圈應該指的是五帝時期開始的以鄭州新鄭為中心輻射至周邊的陜晉冀魯蘇徽鄂川贛等廣闊的地區,隨著夏商時期的部落制,奴隸制直至商品交換的初成規模,一個新興的職業“商人”流動于“中原文化圈”之間,因該說在這個時期里的商人除了豐富了商品交流,更是將各地的語言有了最初步的融匯貫通,逐步形成了最初的普通話,鑒于自夏商開始一直到唐宋,期間的國都多在河南陜西之間存在,其中的存在河南多于陜西,加上受地理條件影響以及區域文化的早期形成,中原官話是以最初的河南話為主,即便后來十三朝古都形成的關中官話也應該屬于中原官話的一個組成。
這里有個有趣的現象,在西安有兩種語言的存在,一種是陜西話,一種是河南話,即便現在老漁也搞不清西安話究竟是豫語還是秦腔,回到題目,如果僅限于河南籍與陜西籍的皇帝,我想其中不會存在語言方面的選擇,如果真的有第三地的皇帝存在,我想這個皇帝說的應該是以河南話為主的“中原官話”吧,畢竟河南官話流傳的更久遠些。最后再補充一下,隨著滿人入關后的關外文化的輸入,中原文化在這個時期有了顛覆性的變化,在關內外語言的交融篩選中逐漸的形成了如今的普通話,
2、哪些省份和地區的方言類似河南話?全國大概多少人說河南話?
此題目,在我回答地緣文化與豫劇或河南方言時,已多有涉獵,這里再補說一下。首先說,河南方言,應指以開封和鄭州一帶的方言(這兩地也有細微區別),而豫南之信陽南部一帶方言,為豫卾交叉之方言,有湖北方言味。焦作與濟源話,帶有山西方言味,洛陽老城區個別字的吐音,有的也難以聽懂,如:饃、坡、灣、玩,發音不是常讀音,
這些雖然也算是河南方言,但不能代表正宗河南方言。我在表達上述觀點時,一些網友表示反對,稱許昌、周口、商丘、洛陽、南陽方言才能代表,但我仍堅持“只有開封、鄭州方言才可代表“的觀點。理由是:一是開封是古代多個朝代的都市,在1954年以前還是河南省會,可以說,長時間是河南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最有代表性。
而鄭州現在是全方位的中心,離開封又很近,現在正在實行鄭(州)汴(開封)一體化,二是豫劇強調用河南方言來唱,而豫劇的最早發源地是在開封。因而,開封話,在豫劇里被視為正宗、規范,其次說哪些地方說河南方言。應當說,除晉東南4地市外的中原文化圈的范圍內,皆說河南方言,其包括:冀南之邯鄲、邢臺,魯西(南)之菏澤、聊城(以及濟寧之部分縣、市),皖北亳州、宿州、淮北等4地市,蘇北的徐州等3地市,鄂西北的襄樊、老河口、十堰等縣、市,其方言雖與開封話有細小差別,但總體上屬于中原官話的河南方言區。
這些地方都是唱豫劇的地方,有人說,中原經濟區的人都說河南話,這話不準確。一是河南話里有許多方言:二是中原經濟區有的就不說河南話,比如:山西運城、臨汾屬于中原經濟區,但說的和陜西關中話差不多,唱的戲是蒲劇,有點秦腔味。就是唱豫劇的晉城、長治二地市,其語言與河南濟源市方言差不多,也不屬正宗河南方言,還有,開始方案為中原經濟區的江蘇徐州,最終因為已是環渤海經濟區,國務院考慮再三而未有批準。
徐州雖然最后沒有劃入中原經濟區,但說的與河南方言基本一樣,唱的是豫劇,另外,還有陜南的商南縣,因多為皖豫移民,且與河南交界,故說的是河南方言,聽的是豫劇。以上相臨的近二十個地市的200多個縣、市,約一億多人,加上河南本省一億人的85%的8500萬人,共計1.85億人,除過上述相臨之地,還有移民集中地的說河南話者,如:陜西的西安、寶雞、咸陽、渭南、銅川,以及延安市黃龍縣(唯一的劇團是豫劇團〉,有資料稱河南移民有8000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