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具有三十多種戲劇,主要的有以下幾種。與五音戲、茂腔、柳腔有血緣關系,流行在山東省西北部和河北省東南部,臨淄五路口村現存有清朝同治八年(1869年)八仙戲抄本,有戲8出,第七出《毒敵山》前部有“新續”二字,其他劇目均系早已流傳,清乾隆年間鈔印刻本中就有喝喝腔之名,并已在北京城內流行。
1、梁山好漢有多少個是山東人?
我是學戲曲的,演出劇目離不開名著歷史古傳奇。這個問題我來解答,提起梁山好漢應是四大名著《水滸傳》故事發生在北宋末年。那個時候的行政區劃是沒有山東的,故那時的山東是一個地理概念,也就是太行山以東地區。梁山好漢108人,山東占據了一半,簡單統計的話,屬于山東的一共有39人,例如:及時雨宋江、智多星吳用、活閻羅阮小七、黑旋風李逵丶小李廣花榮、鎮三山黃信等都是山東人。
2、電視劇《水滸傳》108位好漢,其中有多少人來自山東?
水滸108條好漢,其中山東人將近一半,共計38人,分別是:1,東平(鄆城)宋江,宋清,吳用,朱仝,雷橫,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白勝。2,青州,花榮,孔明,孔亮,周通,郁保四3,東平(鄆州),李應,扈三娘4,清河(現屬河北),武松5,沂水:李逵,朱富,朱貴,李云6:登州:解珍,解寶,顧大嫂7:陵州:單廷珪,魏定國,8:莊平:蕭讓,金大堅,9,萊州:燕順,鄒淵,鄒潤10,曹縣:凌振11,聊城:(東昌府),皇甫端,龔旺,丁得孫12,寇州:鮑旭13,昌邑(茅州):樂和,
3、山東有哪些地方戲曲?
山東省具有三十多種戲劇,主要的有以下幾種。【呂劇】又名“化(上)裝揚琴”、“琴戲”、“驢戲”、“捋戲”,由山東琴書演變而成。清末,廣饒縣演唱琴書的時殿元、譚秉倫等人,將《王小趕腳》化裝演出,采用了民間舞蹈跑驢的形式,很受歡迎,群眾稱為“驢戲”,后來定名為呂劇,【柳子戲】又名“弦子戲”。黃河以北稱“北(百)調子”、“糠窩窩”,
屬于弦索系統。是元、明、清以來在中原地區流行的俗曲小令,清中葉,北京也曾有過“東柳、西梆、南昆、北弋”的說法,過去曲阜孔府春丁、秋丁期間,常在孔林等處演唱柳子戲。【山東梆子】又名“高調梆子”,“高調”,系有別于平調而得名,清代初年,山陜梆子傳入山東,受當地方言影響,唱腔有所變化,逐漸形成具有粗獷豪放風格的山東梆子。
其中流行地區以菏澤(舊稱曹州)為中心的稱“曹州梆子”;以濟寧、汶上為中心的稱“汶上梆子”,山東梆子流行于菏澤、濟寧地區,以及泰安、聊城、臨沂地區的許多城鎮農村。【萊蕪梆子】又名“萊蕪謳”,是全國獨一無二的劇種,流行于山東中部萊蕪、泰安、新泰、肥城、章丘、沂源、蒙陰一帶。它的聲腔和劇目由兩部分組成,一是梆子系統,包括高撥子、亂彈、老西皮、老二簧、羅羅、灘簧及昆曲等,有傳統劇目100余個。
由于以梆子戲為主體,流行地區以萊蕪為中心,故稱萊蕪梆子,【五音戲】又名“秧歌腔”、“五人戲”,它是在民間歌唱“肘鼓子”和秧歌腔的基礎上發展而成的。起初,演員手臂搖鼓,邊扭邊唱,有五個人就能演出,其中一人操幾件打擊樂器,故稱“五人戲”,五音戲流行于淄博和濟南一帶,與流行在惠民、濟陽一帶的“燈腔”,和流行在臨朐、沂源一帶的東路肘鼓子有血緣關系,也稱“西路肘鼓子”。
【柳琴戲】由于它伴奏用的彈撥樂器狀似柳葉,因而得名,曲調粗獷質樸,明快有力,女聲變化尤多。有各種花腔和翻高八度的尾音,委婉動聽,群眾也稱它為“拉魂腔”、“拉后腔”、“拉花腔”、“拉呼腔”、“拉河腔”等,或稱“肘鼓子”,與五音戲、茂腔、柳腔有血緣關系。原流行于臨沂、棗莊、新海連一帶,后逐漸擴展到蘇北、豫東、皖北,
柳琴戲分東路、北路、中路、南路等幾個支派。南路進入安徽泗縣、靈璧一帶,形成“泗州戲”,【兩夾弦】又名“二夾弦”、“大五音”,因主奏樂器四胡的琴弓系兩股馬尾夾在四根琴弦間拉奏而得名,流行于魯西南、豫東、皖北一帶,清末多由七八人“坐板凳頭”或“擺地攤”演唱。【茂腔】又名“茂肘鼓”、“周姑子”,流行于青島市及濰坊市的東南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