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天下一区二区三区,少妇精品久久久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日韩高清,91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久最新毛片

首頁 > 天津 > 西青區 > 天津市農業比重,未來天津和重慶哪里的發展更好

天津市農業比重,未來天津和重慶哪里的發展更好

來源:整理 時間:2023-01-18 19:56:08 編輯:天津生活 手機版

1,未來天津和重慶哪里的發展更好

我同意樓上的觀點,兩個城市各有各的優勢。天津是渤海灣工業圈的焦點,渤海灣經濟發展的重點就在天津。另外,天津的濱海新區已經成為國家發展的重點發展的區域,國家對天津的投入與關注會更大,另外從天津近代史來看,首先是靠近首都,有一些便利的條件,而且一路走來奠定了天津工業城市的性質,所以天津的發展一看工業,二看港口,三看新區發展。重慶有很久的歷史,有很多資源,是天津不能比的,農業比重較大,旅游業發展業比較好。我是天津人,支持天津!

未來天津和重慶哪里的發展更好

2,天津寶坻經濟狀況如何

寶坻以傳統農業為主,具有發展生態農業的良好基礎。寶坻區強化發展生態農業的能力建設,較完善的組織、投入和政策法規構建了全區生態農業科學的調控體系。全區由主管副區長牽頭,在區、鎮、村三級建立領導組織機構,公眾參與,這是區域生態農業建設的基礎。同時,采取多形式,多渠道籌措資金的方式解決建設投入問題,形成以國家投資為導 向,以農民投入為主體,以吸引外資為補充的綜合有效的投入機制。 根據寶坻區的實際,全區在生態農業上狠下功夫,建立穩定、高效、良性循環的生態系統。首先,調整農業生產結構,幾年來,寶坻區不斷調整和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加強農田生態環境建設,充分高效利用水、土、光、熱資源。在生態工程建設中,全區建立了3.47萬公頃小麥、1.13萬公頃優質稻、0.5公頃果菜、0.67萬公頃以獲綠色食品認證的“三辣”種植業生產基地和0.17萬公頃淡水魚養殖基地,促進了生態農業規模與氣候的形成,區域農業已步入良性循環的軌道。第二,結合農業生態環境建設,建立農牧復合的生態系統,實現生態系統良性循環。全區的農業廢棄物資源化示范基地建設,和以清潔生產為目標,和以資源高效利用為目標的生態養殖小區,目前,已建成145個。第三,充分發揮生態優勢,實現經濟良性循環。全區建立了糧食、生豬、肉牛水產品、蔬菜和水果五大批發市場,形成了市場牽動龍頭,龍頭帶基地,基地連農戶的產業化經營鏈條,化解了農民生產經營過程中的風險。 寶坻區還推廣生態農業模式及配套技術,提高生態農業建設的科技含量。全區建立高效的人工生態系統,在生態區推廣農林復合型、糧經多元種植型、農牧復合型、農漁種養復合型等多種生態模式,并引進實施了水稻工廠化育秧、稻麥連作、蔥麥連作、玉米免耕精量播種、測土配方施肥、土壤深松、種子包衣、秸稈發酵青貯喂豬、養牛、淡水魚健康養殖等配套技術。秸稈處理是保護環境的一項重要工作,寶坻區的秸稈資源相當豐富,在創建生態示范區已試驗推廣秸稈還田、秸稈快速腐爛技術,先后進行了秸稈覆蓋栽培、秸稈粉碎還田,貼茬播種、過腹還田等項目工程,均取得了較好的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并建立了穩定的土壤培肥制度,現在,全區秸稈的綜合利用率已達95%。 在推廣生態農業模式的同時,寶坻區實現生產、加工和銷售一體化,從而推進了產業化進程。全區的農業結構日趨優化,農業基礎地位更加穩固,第二、第三產業得到迅猛發展,區域化、專業化生產水平全面提高。畜牧業、漁業等養殖業占農業產值的比重明顯增加,種植業結構、種群結構日益合理,特種養殖發展較快,目前已有狐貍、山雞、烏雞、孔雀等10多個品種,存欄達15萬只(頭)以上。這些不但加快了種養良種化進程、提高了生產力水平,而且加快了農業產業化進程。全區在水稻、“三辣”、生豬、肉牛、鮮蛋、魚、藕等八大優勢農業產品上實現了“產、加、銷”一體化,促進了農業生態的良性循環。 通過生態農業的建設,寶坻區區域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經濟實力顯著增強。去年,全區糧食作物播種面積106.9萬畝,糧食總產量40.5萬噸,同比增長11.57%,經濟作物播種面積為41.1萬畝,果品產量24333噸,同比增長15.42%。造林面積5738畝,植樹92.02萬株,育苗1016畝,年末實有林地面積36.7萬畝,林木覆蓋率20.2%。同時,農業產業化經營步伐加快,全區共有農業龍頭企業23家,其中國家級1家、市級11家,配套生產基地16.4萬畝,涉及6.6萬余農戶。 通過生態農業的實踐,探索出一條以高科技為先、以市場為導向的產業化、區域化生產與優化生態、培育資源相結合的農業可持續發展之路,在寶坻區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天津寶坻經濟狀況如何

3,京津冀都市圈供水及用水量分析

2.2.1 供水量及供水結構分析按照北京市水務局的定義,可供水量是指在某一水平年需水要求和指定供水保證率的條件下,現有和規劃的水工程設施可能為用戶提供的水量,與工程供水能力和需水有關。表2.6及表2.7顯示了京津冀都市圈內城市年供水結構狀況:地表水占21.9%,地下水占72.1%,其他占6.0%。2006年,京津冀都市圈總供水量205.57億m3。其中,當地地表水45.01億m3,占22%;地下淡水(包括淺層水和深層承壓水)148.20億m3,占72%;引黃河水5.86億m3,引黃濟津應急供天津和引黃濟冀供滄州的黃河水量,微咸水1.16億m3,廢污水處理回用5.20億m3,以及少量雨水利用和海水淡化水量等。表2.6 京津冀都市圈2006年供水量 單位:億m3續表注:天津市2006年還直接利用海水14億m3未統計在使用水量中。數據來源:北京市水資源公報2006、天津市水資源公報2006、河北水文水資源信息網。北京市供水呈增長的趨勢,供水結構不斷發生變化,水資源總供應量在“十五”時期為178.4億m3,“十一五”時期為210億m3,“十二五”期間預計為260.2億m3,年均供應量分別為35.7億m3、42億m3、52億m3。并且北京市供水結構也在發生變化,地表水及地下水供應減少,外部供水及再生水供應提高(表2.7)。表2.7 北京市水資源供水量及結構情況 單位:億m3數據來源:北京市水務局官方網站:http://www.bjwater.gov.cn/Portal0/default40.htm2.2.2 用水量及用水結構分析京津冀都市圈2006年各行業總用水量為205.57億m3。其中城市用水量(包括居民生活、工業、環境用水)為56.78億m3,占總用水量的28%;農村用水量(包括生活、農田灌溉、林牧漁)為148.79億m3,占72%(表2.8)。從用水角度分析可見,農業用水量比重依然較大,浪費多,節水及循環用水的潛力非常大,并且與發達國家相比差距也很大。表2.8 京津冀都市圈2006年用水量 單位:億m3數據來源:北京市水資源公報2006、天津市水資源公報2006、河北水文水資源信息網。以北京為例,北京屬資源型重度缺水地區,屬111個特貧水城市之一,也是水庫存水量全國下降最快的三個城市之一。1997年以來,北京市人均水資源量還不足160m3,僅為20年前平均水平的一半,也僅為全國人均水平的1/15,世界人均水平的1/50,甚至僅為聯合國確定的水資源嚴重缺乏地區水平(人均水資源擁有量500m3)的1/3。水資源緊缺已成為制約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第一瓶頸。2008年北京市總用水量35.1億m3,地表水、地下水、其他水源用量分別為5.5億m3、22.9億m3、6.7億m3,分別占全市總用水量的16%、65%、19%;工業、生活、農業、河湖環境用水分別為5.2億m3、14.7億m3、12.0億m3、3.2億m3,分別占全市總用水量的15%、42%、34%、9%(表2.9)。表2.9 2000~2008年北京市用水情況數據來源:北京市水資源公報2000~2008年、北京市統計年鑒2009。對北京這樣的大城市來說,用水結構不合理是造成水資源短缺的主要原因。北京用水結構可按工業、農業及城市生活用水加以劃分(表2.10,圖2.1)。北京2000年總用水量為40.40億m3。其中城市生活用水量(包括居民生活、公共、環境用水等)為13.39億m3,占總用水量的33.14%;農業用水量16.49億m3,占40.82%,工業用水量所占比重約為26%。到2008年,生活、農業和工業用水的比例分別為51%、34.19%和14.81%,生活和農業生產用水占到全市用水總量的85%。從用水結構上分析,生活用水比重繼續上升,農業用水所占比重仍然較大。北京節水及循環用水的效果非常顯著。總用水量也呈下降趨勢,從1980年的42.08億m3下降到2007年的35.1億m3。表2.10 2008年北京市用水結構變化資料來源:1980~2000年數據參考《北京市用水結構變化趨勢及驅動力分析》,2001~2008年數據根據北京市統計年鑒2009整理。圖2.1 北京市用水變化趨勢圖從表2.10中數據分析,北京市近30年來用水結構及變化趨勢呈現以下特點:工業用水比重下降17.17%,并趨于穩定;農業用水比重下降23.94%,但是所占比重依然較大;生活用水量增加較快,而且所占比重提高41.21%,北京城市用水結構性問題已經凸顯。2.2.3 供用水平衡分析據圖2.2分析,京津冀都市圈年供用水能達到平衡,但是,這種平衡是在本地區水資源量不足、地下水超采、大量引進外援水、水環境惡化、再生水利用率低等情況下實現的。圖2.2 京津冀都市圈2006年供水量柱狀圖以北京為例,由于潮白河上游、永定河上游1999~2006年連續8年干旱,北京市主要水源地密云水庫8年平均入庫水量不到20世紀90年代年平均水平(相當于平水年)的三分之一,官廳水庫只有41%,地表水供水量大大減少。為克服水資源危機,北京市采取強化節水等措施,多次提高水價,并壓縮部分行業用水量,使全市總用水量由2000年的40.5億m3下降到2006年的34.3億m3,減少了15%。同時大力引進外援水,北京市于2003年啟用了平谷、懷柔兩個應急地下水源,并于2003、2004、2005、2006年四次從山西冊田水庫、河北張家口的壺流河和云州水庫應急調水。根據相關研究分析,北京市2020年平水年及偏枯年本地地表水可利用資源量分別約為11.4億m3和8.2億m3,地下水可利用資源量均為24億m3,本地可利用水資源總量分別約為35.4億m3和32.2億m3,水資源量缺口分別約為16.23億m3和21.83億m3。根據天津市經濟發展規劃要求,2005年天津市總需水量為47.11億m3,總體缺水23.53億m3,占需水量的49.90%,其中城市缺水9.76億m3,占總缺水量的41.48%,農村缺水13.77億m3,占總缺水量的58.52%;2010年天津市總體缺水27.63億m3,占總缺水量的54.00%,其中城市缺水13.57億m3,占總缺水量的49.11%,農村缺水14.06億m3,占總缺水量的50.89%。2005年,天津市可供水總量為23.58億m3,其中城市可供水總量為10.31億m3,農村可供水總量為13.27億m3;2010年天津市可供水總量為23.49億m3,其中城市可供水總量為10.31億m3,農村可供水總量為13.18億m3。通過以上分析可見,天津市水資源短缺,供需嚴重失衡。京津冀地區地下水開采量所占比例不斷提高,從2000年的占總供水量的67%提高到2006年的72%,由于降水入滲等補給量減少,地下水位持續下降。地下水過量開采,部分地區含水層已經枯竭。按多年平均地下水可開采量計算,京津冀都市圈平原2004年地下水超采量已達41.55億m3,形成了面積達7500km2的(河北全省4052km2)北京、唐山、保定、石家莊、肅寧等淺層地下水漏斗和2.14萬km2的(河北全省4.4萬km2)唐山、天津、廊坊、冀棗衡、滄州等深層地下水漏斗。北京、石家莊淺層地下水漏斗中心埋深分別達到44m和51m(404km2),天津、冀棗衡、滄州深層地下水漏斗埋深分別達到98m、77m(2001km2)和81m(1370km2)。地下水過量開采導致部分含水層被疏干,產生了地面下沉,天津塘沽地面已累計下降3m,滄州下降2m;還出現了海水入侵、咸水下移、環境干化等危害。含水層枯竭使海河流域平原失去了用水安全儲備(表2.11)。表2.11 京津冀都市圈平原2004年地下水超采量 單位:億m3注:*包括淺層地下水和深層承壓水開采量;**淺層地下水多年平均可開采量,深層承壓水不計可開采量。資料來源:北京市統計信息網,2005年。以上情況表明,京津冀都市圈城市供水保證率不高,遇到連續枯水年,仍不得不采取一系列應急措施,這樣做的后果往往加劇了生態惡化。

京津冀都市圈供水及用水量分析

4,天津的簡介

【地理位置】 天津位于海河下游,地跨海河兩岸,境內有海河、子牙新河、獨流減河、永定新河、潮白新河和薊運河等穿流入海。市中心距海岸50公里,離首都北京120公里,是海上通往北京的咽喉要道,自古就是京師門戶,畿輔重鎮。天津又是連接三北-華北、東北、西北地區的交通樞紐,從天津到東北的沈陽,西北的包頭,南下到徐州、鄭州等地,其直線距離均不超過600公里。 天津還是北方十幾個省市通往海上的交通要道,擁有北方最大的人工港-天津港,有30多條海上航線通往300多個國際港口,是從太平洋彼岸到歐亞內陸的主要通道和歐亞大陸橋的主要出海口。其地理區位具顯著優勢,戰略地位十分重要。 【氣候】 天津位于中緯度歐亞大陸東岸, 面對太平洋,季風環流影響顯著,冬季受蒙古冷高氣壓控制,盛行偏北風;夏季受西太洋副熱帶高氣壓左右, 多偏南風。天津氣候屬暖溫帶半濕潤大陸季風型氣候,有明顯由陸到海的過渡特點:四季明顯,長短不一;降水不多,分配不均;季風顯著,日照較足;地處濱海,大陸性強。年平均氣溫12.3℃。7月最熱,月平均氣溫可達26℃;1月最冷,月平均氣溫為-4℃。年平均降水量為550~680毫米,夏季降水量約占全年降水量的80%。 【土地】 天津北部薊縣山地土壤,是巖石風化形成的薄層殘積土,其余地區是第四紀沉積物發育而成的土壤,在農業生產上具有較高肥力。全市農業用地67.17萬公頃,非農業用地45.9萬公頃。在海河下游濱海地區尚有待開發的荒地灘涂120多平方公里。 【礦產資源】 已發現具有開采價值的礦藏資源有20多種。主要有錳、錳硼石、金、鎢、鉬、銅、鋁、鋅、石灰巖、大理石、麥飯石、重晶石、天然油石等多種金屬和非金屬,燃料礦主要有石油和天然氣,埋藏在平原地下和渤海大陸架等。 【水資源】 天津地跨海河兩岸,而海河是華北最大的河流,上游長度在10公里以上的支流有300多條,在中游附近匯合于北運河、永定河、大清河、子牙河和南運河,五河又在天津金鋼橋附近的三岔口匯合成海河干流,由大沽口入海。干流全長 72公里,平均河寬100米,水深3-5米,歷史上河通航3000噸海輪。 引灤入津輸水工程是天津80年代興修的大型水利工程,把水引到天津,每年引到天津,每年向天津輸水10億立方米。天津地下水蘊藏量豐富,山區多巖溶裂隙水,水質最好,礦化度低,泉水流量一般在7.2-14.6噸/小時,雨季最大可達720-800噸/小時。全市有庫大型水庫3座,總庫容量3.4億。 【生物資源】 濱海地帶多耐鹽堿植物。樹木有白蠟、槐、椿、柳、楊、泡桐等;近年發展梨、棗、杏、桃、葡萄、蘋果等林果。積水洼地生長有蘆葦、菖蒲及人工栽培的菱、藕。北部山地盛產油松、側柏核桃、板栗、紅果、柿子。 有一定數量,野生動物多屬平原草原型,如野山羊、獐子、刺猬、松鼠和鳥類。陸上的坑塘、水庫有淡水魚類約計30種左右,產量較多的有鯉、青、草、鰱、梭等魚種。 【環境狀況】 及問題2003年,年末全市有環境監測站20個,創建國家環保模范城市六大工程進展順利。大氣環境質量繼續改善,可吸入顆粒物均值較上年下降3.6%。全年空氣質量達二級良好水平以上天數為264天,占全年總天數的72.3%。煙塵控制區60個,煙塵控制面積557.3平方公里。 全市生態示范區6個,自然保護區8個,自然保護區面積15.33萬公頃。建成了以薊縣中上元古界地質自然保護區為核心的薊縣國家地質公園。 旅游資源天津歷史遺址多,出土文物豐富,有40處國家級和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中有始建于隋朝的大型木結構廟宇--獨樂寺,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有薊縣黃崖關長城,全長41公里,多種不同造型的古臺一千多座,險峻、雄奇,素有"薊北鎖鑰"之稱。有號稱"京東第一山"的薊縣盤山,山勢雄偉,層巒疊秀,建筑與自然山水渾成一體。此外,還有天后宮、文廟、大悲院、清真大寺、天尊閣、天成寺、大沽口炮臺、望海樓教堂、廣東會館以及周恩來青年時代在天津革命活動紀念館等。 天津的建筑具有古建筑和現代建筑并存的特色,有"萬國建筑博物館"之稱。由于開埠較早,且有9國租界,以風格各異的小洋樓為特色,保留著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初東西方各國的各類建筑一千多幢。 天津有馳名天下的四大民間藝術。"泥人張"彩塑藝術聞名全國,飲譽世界。"楊柳青年畫"歷史悠久,深受國際友人青睞。"魏記風箏"獲1914年巴拿馬國際博覽會金獎。以 "刻磚劉"為代表的建筑裝飾磚雕,使天津刻磚成為中國獨一無二的民間建筑工藝。 【人 口】 人口統計2003年末全市常住人口1011.30萬人,比上年末增加4.12萬人;年末戶籍人口926.00萬人,比上年增加6.95萬人,其中農業人口376.26萬人,比上年減少1.65萬人,非農業人口549.74萬人,增加8.60萬人。全年人口出生率為7.14‰,比上年下降0.35個千分點:人口死亡率為6.04‰,與上年持平;人口自然增長率為1.10‰,比上年下降0.35個千分點。 民族及民族分布天津市共有41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總人口為22萬人。 行政區劃天津現轄15個區:和平、河東、南開、河西、河北、紅橋、塘沽、漢沽、大港、東麗、西青、津南、北辰、武清區(楊村鎮)、寶坻區(城關鎮);3個縣:靜海縣(靜海鎮)、寧河縣(蘆臺鎮)、薊縣(城關鎮)。 【經 濟】 國內生產 總值2003年全年實現全市生產總值2386.94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4.5%,增速比上年加快2個百分點,創1996年以來最高增幅,居全國各省市自治區前列。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2003年,全市人均生產總值由上年的22380元增加到25874元,按當年匯率折算,折合3126美元,比上年增長13.8%。 GDP比重2003年,第一產業完成增加值89.7億元,增長6.1%。第二產業是推動全市經濟快速增長的主要力量,完成增加值1212.34億元,增長17.8%,比上年加快3.5個百分點,對全市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62.8%。第三產業積極化解非典負面影響,完成增加值1084.9億元,增長11.5%。三次產業的比重分別為3.7%、50.8%和45.5%。 貧困人口和扶貧計劃2001年,全市再就業人數為2萬人,全年發放基本生活保障金3.15億元,參加失業保險的參保人數為214萬人。2002年,全市將創造8萬個就業崗位,將城鎮登記失業人口控制在4%左右。 財政收入2003年,轄區內財政收入718.3億元,比上年增長22.8%,其中全市財政收入完成451.74億元,增長20.2%,增幅較上年提高1.8個百分點。 工業產值 和增長率2003年,全市工業完成增加值1103.37億元,比上年增長18.4%;完成總產值4370.76億元,增長24.1%,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完成增加值1027.79億元,增長20.1%;完成總產值4049.61億元,增長26.1%。 農業產值 和增長率2003年全年農業總產值193.50億元,比上年增長6.2%。 外貿狀況2003年,全市外貿進出口總值293.71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8.7%。其中進口149.97億美元,增長33.5%;出口143.74億美元,增長24%。 外資利用 狀況2003年全年新批三資企業941家,比上年增長15.3%;直接利用外資合同額35.13億美元,增長74.3%;實際到位16.33億美元,增長62.9%。全年新批投資額在500萬美元以上的大項目198個,增長60.9%。 支柱產業汽車機械裝備、微電子和通信設備、海洋化工和石油化工、優質鋼管和優質鋼材為重點的四大支柱產業。 【電 訊】 電話擁有量2003年,全年郵電業務總量完成111.97億元,比上年增長24.2%。其中電信業務總量103億元,增長26.1%,實現電信業務收入66.2億元,增長12.2%。年末長途光纜線路總長度達到2704.08公里,增長42.2%。局用電話交換機總容量403.35萬門。全市公網固定電話和移動電話用戶達到737.7萬戶,增長22.3%。公網固定電話用戶達到354.3萬戶,凈增58.3萬戶,增長19.7%。移動電話用戶達到383.4萬戶,凈增76.3萬戶,增長24.8%。全市公網電話本地通話量達到140億次,增長11.1%,短信業務總量達到14.69億條。 【交通 鐵路】 港口天津港15萬噸級航道一期及北大防波堤項目竣工。天津港已與世界上16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300多個港口建立業務聯系,港口貨物吞吐量16181.6萬噸,比上年增長25.4%。 鐵路天津鐵路樞紐是京山、京滬兩大鐵路干線的交匯處,中國北方鐵路運輸樞紐。 公路天津公路四通八達,京塘、京哈、津榆、京福、京淄,京同6條國家級公路途經天津,溝通了天津與東北三省、華北大部、浙江、江蘇、山東、廣東和福建各省區的公路交通往來,市內以建成以3條環線,14條放射線為骨架的城市道路網。

5,漢沽區的經濟概況

漢沽已經形成了以海洋化工為主、綜合發展的濱海工業體系。在國民收入中,工業占80%。主要工業門類13個:鹽業、化工、輕紡、服裝、機械、加工、冶金、造紙、家電、家具、電子、建筑材料、食品、制鞋。漢沽工業生產規模較大、設備和技術力量最為雄厚的是鹽業、海洋化工、紡織、機械加工、冶金等。長蘆漢沽鹽場是著名的長蘆鹽區四大鹽場之一,原鹽生產能力較強,具有精制鹽、化工方面的系列產品,質量優良,多有出口。 天津化工廠是國家大型重點氯堿化工企業,年產優質“天工牌”燒堿12萬噸,有鹽酸、三氯乙醛、聚氯乙烯等30余種產品,遠銷十幾個國家。天津市漁網集團是中國北方最大的漁網生產企業,是全國同行業唯一可以綜合生產絲、紗、繩、網、線的廠家,產品遠銷20多個國家和地區。機械工業主要是汽車內燃機冷卻水泵和汽車減震器的生產,其質量和規格在全國同行業名列前茅。營城冶煉廠是天津市唯一生產工業硅的企業,產品的各項經濟指標、技術指標居國內同行業之首,被外商譽為“營城硅”。國家重點建設項目——萬噸蛋氨酸已建成投產,成為中國最大的飼料添加劑生產企業。漢沽屬于大工業、小農業的經濟格局,西北部為農業區,東南部為工業區和海洋漁業區。經過全區人民的共同努力,國民經濟連續多年保持了兩位數的快速增長。1996 年全區農漁村全部實現小康。 2003 年,全區社會總產值完成 88.8 億元, 其中:工業總產值 59.5 億元,占 69.8% ;農業總產值 7.03 億元,占 9.7% ;建筑業總產值 5.7 億元,占 4.7% ;服務業總產值 13.7 億元,占 15.8% 。 2003 年,全區實現生產總值 29.53 億元,比上年增長 10.3% , 其中:第一產業完成增加值 2.96 億元,比上年增長 6.2% ;第二產業完成 16.47 億元,比上年增長 10.4% ;第三產業完成 10.1 億元,比上年增長 11.2% 。區屬生產總值完成 22.21 億元,比上年增長 15.3% ,占全區國內生產總值的 72% 。其中:第一產業完成 2.96 億元,增長 6.2% ;第二產業完成 9.93 億元,增長 16.5% ; 第三產業完成 9.32 億元,增長 17.3% 。三級財政收入完成 3.34 億元,比上年增長 14.7% ;其中區級財政收入完成 1.12 億元,增長 11.9% 。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 9311 元,農民人均純收入 6247 元。2009年,漢沽地區生產總值達到101.17億元,增長29%;三級財政收入完成20億元,增長33%;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87億元,增長70%。 全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20%,2010年達到100億元,財政收入突破10億元,年均增長16%,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10%以上。 漢沽是隨著海鹽業和海洋化工的發展而逐步形成的濱海工業區,現已初步形成以海洋化工為主導,石油化工、精細化工、輕工紡織、機械加工、工程塑料等綜合發展的工業體系。 2003 年末,全區村以上工業企業 197 家,其中市屬 15 家,區屬 182 家 ( 農村工業 114 家 ), 固定資產原值 14.04 億元,其中年產值在 5000 萬元的企業 16 家。主要涉及鹽業、化工、機械、紡織、塑料制品、服裝、造紙、農副產品加工、鑄造等 13 個工業門類,產品 150 多種,職工總數 2.55 萬人 ( 農村 1.1 萬人 ) 。擁有 “ 天工 ” 、 “ 蘆花 ” 、 “ 津脂 ” 、“飛魚”等一批在國內、國際市場上知名的工業品牌。另外有私營工業企業 319 家,從業人員 5241 人。2003 年,全區實現工業總產值 59.5 億元 ( 占全區社會總產值的 70%) ,比上年增長 17.5% ,其中區屬工業實現產值 40.1 億元,增長 20.4% ;全區實現工業增加值 14.3 億元,增長 7.7% ,其中區屬實現 7.9 億元,增長 12.9% ;全區工業實現利潤 1.7 億元 , 比上年增長 1.7 倍;全年實現銷售稅及增值稅 3.37 億元,比上年增長 25.2% 。工業全員勞動效率為 4.37 萬元,比上年增長 23.8% 。全區工業品出口交貨值完成 6 億元,增長 4.7% ,其中區屬完成 5.4 億元,增長 12.2% 。 漢沽盛產優質的長蘆鹽,是化學工業的重要原料。幾十年來,漢沽依托資源優勢,大力發展化學工業,現有化工企業 61 家,涉及原鹽生產、石油加工、化學基礎原料、醫藥、化纖、橡膠制品和塑料制品等七大類,化工企業產值約占全區工業總產值的 53% ,是全區經濟的支柱產業。 2003 年主要產品產量分別為:原鹽 96 萬噸;精制鹽 11.1 萬噸;燒堿 24.4 萬噸; pvc12 萬噸;潤滑脂 3 萬噸;鹽酸 11.9 萬噸;氯化鎂 11.1 萬噸;磷酸 3.9 萬噸;五鈉 2.1 萬噸;水泥 2.6 萬噸;復合肥 7 萬噸。渤海化工集團天津化工廠是國家大型氯堿企業。有燒堿、聚氯乙烯、鹽酸等 28 種主要產品。 “ 天工牌 ” 商標是國家著名商標。“天工牌”燒堿被譽為信得過產品,出口免檢,曾連續十年出口創匯居全市第一。該廠 pvc 研究中心 1994 年 6 月被批準為國家級 pvc 新材料試驗基地,天化的 pvc 研究水平代表了中國 pvc 發展方向。天津化工廠 5.8 萬噸 / 年水銀法燒堿就地改造為 8.5 萬噸 / 年配套 2.4 萬噸 / 年環氧氯丙烷項目被列為國家級 “ 雙加 ” 工程。 渤海化工集團漢沽鹽場有限責任公司是長蘆鹽的搖籃,年產能力百萬噸。擁有大規模現代化結晶區,產收、運輸、洗滌、集坨等工序全部實現了自動化、機械化,為我國鹽業生產現代化提供了一條新路。“ 蘆花牌 ”(出口為長城牌)精制鹽稱雄國內,享譽國際,多次在全國同行業評比中獲第一, 1988 年在北京舉辦的國際食品博覽會上獲得金獎。另外,其所生產的氯化鉀、氯化鎂、硫酸鉀、溴素等產品,在國內市場上也很有名氣。坐落在本區的中石化集團津脂公司,經過長足發展,該公司的潤滑脂產量中國第一,亞洲第二,世界第四,代表了中國潤滑脂的最先進水平。華新制藥廠是全區最大的制藥企業,其主要產品鹽酸乙醚在全國市場上占有較大份額, 1999 年投產的新藥 “ 鹽酸特拉唑嗪 ” ,在治療高血壓、前列腺炎等方面具有神奇功效。 2003 年,實際生產經營的三資企業 19 家,實現工業總產值 6.4 億元。規模較大的有:天津日石潤滑油脂有限公司、雅士佳汽車公司、平和物產有限公司、天德汽車減震器有限公司等。外商投資涉及服裝、紡織、機械、石油、化工、冶金、醫藥、水產品加工等領域。私營企業加速發展。 2003 年,全區私營企業達到 621 戶,從業人員 8452 人,注冊資本 3.43 億元,實現產值營業額 8.1 億元。其中:工業企業 319 戶,實現產值 3.73 億元。 2005年,全區生產總值預計完成41.8億元,比上年增長15.3%(含物價指數增長18.2%),比“九五”末增長81%,五年年均增長12.6%,增速比“九五”時期高出3.5個百分點;人均生產總值突破3000美元。區屬生產總值預計完成31.4億元,比上年增長15.1%(含物價指數增長18.1%),比“九五”末增長1.1倍,五年年均增長15.6%。財政收入完成4.92億元,比上年增長18.4%,五年年均增長10%;區級財政收入1.88億元,比上年增長20.2%,五年年均增長12.4%。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預計累計完成58億元,五年年均增長52.1%。2005年,全區工業增加值完成21. 5億元,其中區屬12.5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16.1%和13.9%,五年年均增長13.4%和18.7%。海洋化工、輕工紡織、工程塑料、機械加工等主導產業支撐作用明顯,對全區工業增長的貢獻率達78.5%。工業運行質量進一步改善,與“九五”末相比,工業效益綜合指數提高47.6個百分點,資本保值增值率提高17.5個百分點,資產負債率下降18.1個百分點。區政府設立了企業技術改造貼息資金,五年實施工業開發技改項目393項,投入資金26.9億元。工業品出口穩步增長,出口交貨值五年年均增長14.3 %。建筑業健康發展,增加值五年年均增長10.7%。2005年,農業增加值完成3.3億元,比上年增長2.5%,五年年均增長3.8%。優化提升農業結構,大力發展精品農業、生態農業。發展葡萄標準化種植2萬畝,鮮儲能力達到1.5萬噸,深加工能力2萬噸。調整水產養殖結構,擴大設施化養殖規模,水產品工廠化養殖達到8萬立方水體。水產品累計出口創匯2000萬美元。畜牧業發展迅速,累計發放畜牧小額信用貸款1400萬元,建成各類養殖小區24個,畜牧業占農業經濟的比重達到19%。產業化水平不斷提高,各類產業化經營組織發展到13個,市級龍頭企業5家,帶動農戶1萬戶、占農戶總數的60%以上。不斷改善農業生產條件,田園機械化耕種水平達到70%,節水灌溉面積達到5.2萬畝。 2005年,漢沽區生產總值達到41.8億元,同比增長18.2%,比“九五”末增長81%,人均生產總值突破3000美元;工業增加值完成21. 5億元,同比增長16.1%; 第三產業完成增加值15.2億元,同比增長19.2%。
文章TAG:天津市農業比重天津天津市農業

最近更新

主站蜘蛛池模板: 凌源市| 四子王旗| 宜章县| 辉县市| 沭阳县| 龙州县| 淮滨县| 怀宁县| 安远县| 邹城市| 龙江县| 海淀区| 通江县| 沙田区| 台江县| 来宾市| 华蓥市| 永安市| 城步| 丰都县| 诸城市| 广河县| 固安县| 故城县| 武夷山市| 鄂伦春自治旗| 茂名市| 新民市| 大港区| 浑源县| 上杭县| 西平县| 尼木县| 中西区| 乐业县| 淮安市| 武夷山市| 扶风县| 万载县| 逊克县| 吉木萨尔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