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老家的農村魚塘里,河流里有很多河蚌可撿,而現在魚塘里很少看到河蚌了。至于河蚌(我們這里叫haiba,不知道那兩個字),不怕大家笑話,不是看到這個話題,這不知道河蚌還能食用,膠東半島持續干旱,也是造成河蚌減少的原因,后來,家里養了幾只鴨子,就用河蚌喂鴨子。
1、惠州哪里可以趕海撿海鮮?
惠州能撿海鮮的地方還是很多的。特別是小桂碼頭、澳頭出發的島上,簡直是彎腰就有。海岸線也有,不過要退潮才有,我整理了幾個小白能撿到的地方:一、小桂碼頭附近小桂碼頭到綠道另一頭有很多青口,螃蟹花甲。還有片隱藏的灘涂,漁民經常去挖花甲,二、金門塘村金門塘是廢棄小漁村。這里也有不少海貨,大青蟹、文蛤、花甲、沙甲最常見,
還有很多美麗的貝殼。三、碧海灣到雙月灣一線這條線上有很多花腳蟹,跑得很快,晚上抓更容易點,雙月灣退大潮會有貴妃蚌挖哦。運氣好能撿到海星,四、虎洲島及附近礁石區虎洲島在黃金海岸那里,周末不讓進去的,但平時退了潮辣螺超級多,如果你抓蟹厲害,螃蟹也少不了。五、鹽洲島到東頭村一線這條線上的海鮮可謂是相當豐富了,
應有盡有。最讓子螢驚嘆的是:白沙村那片大黑蚌超級大超級多,小朋友都能爆桶。還有密密麻麻的招潮蟹,抓起來挺開心的,其實惠州能抓海鮮的地方太多了,子螢就是非常喜歡趕海才來到廣東。也分享過很多趕海露營的好地方,當然趕海一定要看潮汐,退大潮去貨最多。可以下載一個全球潮汐查看,@問答@頭條生活家關注子螢吧,更多趕海旅行好地盡在“子螢趣生活Vlog”。
2、過去農村魚塘里有很多河蚌撿,為什么現在魚塘里很少看到河蚌了?
過去老家的農村魚塘里,河流里有很多河蚌可撿,而現在魚塘里很少看到河蚌了,原因是什么呢?小編的老家村南有一條大河,河床寬敞,浪白沙凈。小時候幾個小伙伴相約,到河里挖河蚌,多數棲息于淤泥河底、水流緩慢平和的水域,透過清澈的水流,鋪滿白沙的河床上,會有淺淺的游行痕跡,用小鏟子在痕跡盡頭一挖,一枚小小的河蚌就出來了,
這種小河蚌放入辣椒清炒或者開湯,都是極為清淡可口的。學名叫背角無齒蚌,俗名河蚌、湖蚌、圓蚌、嘎啦等,是蚌科無齒蚌屬的一種,兩側鼓起呈卵圓形,后端略呈斜截形。殼可敲碎,喂養生蛋的母雞或者是鴨、鵝,都是極好的飼料,膠東農村當地池塘、水庫、湖泊里有一種淡水蚌,外形呈橢圓形和卵圓形。殼質薄,易碎,兩殼膨脹,后背部具有鋒利的后翼,猶如刀鋒,尤其喜歡在靜水區域的淤泥里生長,個頭大,成年蚌能長到三四斤,肉可食用,但口感易老,嚼不動。
喂養鴨鵝時加工極為不便,在捕捉時,背上的后翼易割傷腳底,多數被人們棄之不用,任其自生自滅,小編去年去南方城市桂林旅游,在當地的小吃街上發現,這樣的大河蚌,被當地人追捧,成為當地的特色菜,二十五元一斤,現場宰殺加工烹飪。近年來河蚌在持續減少,是因為農藥、化肥的頻繁噴施,葉片上的農藥通過農作物的吸收,余下的會隨著雨水的沖刷,滲入地下的深層土壤,
隨著汛期的到來,地下水源四通八達,形成一個完整的供水系統,化肥農藥會隨地下水源流入池塘,湖泊,對河蚌的生存形成危害。膠東半島持續干旱,也是造成河蚌減少的原因,每年的春夏之交,北方少雨干旱,池塘干涸,河流斷流時間長,沼澤面積年年在縮小。小編村南的大河,去年春季斷流兩三個月之久,河床沙灘上處處可見干死的小河蚌,
3、還記得小時候在夏天的農村小河里摸田螺撿河蚌嗎?怎么樣做最美味?
確實很喜歡吃田螺,不過印象附近的河中好像不出產田螺,所以,自己沒摸過。街上有賣的,小時候經常吃,一兩毛錢就買一大把,賣田螺的會送給一個棗樹的長刺,就用長刺將田螺肉挑出來食用,前幾年,發現市場上經銷田螺的不知從哪里學的,將尾部剪掉再煮制,大家普遍認為,是為了使田螺肉更浸味,還是一如既往的將田螺肉挑出來食用,不過,棗樹的長刺換成了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