歧視人的現象哪里都有的,在蘇州還好了,包容性還是蠻強的。蘇州下面幾個縣市講的方言有可能都不一樣,你在蘇州待上1年,多聽的話,很快就能聽懂蘇州話的;3、整體的氣候還是不錯的,處在長三角的城市,空氣質量你也懂得,好不到哪里去(跟京津唐地區比肯定好很多)。
1、在蘇州生活成本大概是多少?
坐標蘇州相城區,93年,工作5年。收入:辦公室做五休二8800,周六沒啥事都會去加個班掙錢,月到手8700,年終獎3.5w;老婆做五休二9300,沒班加,到手7600,年終獎2w,兩個人每月公積金到賬3250,收入一般,買房:16年11月,100平,142萬,每月還4700,家里怕我壓力大,中途有了點閑錢就提前還了一些,貸款縮短到2026年,雖說貸款越久越好,提前還也是不得已為之。
現在去掉公積金每月還1300,兩輛代步車,一輛15萬一輛8萬,無車貸,每月油費800多,車險年6000多,寬帶話費200,物業費200,伙食2000多,教育:一個娃,沒有本地戶口不能上家門口的公辦幼兒園,索性去了市里的私立幼兒園,一個月3000。如果當時房子早買3個月,就能趕在幼兒園報名前落戶上公辦,
所以有時候特別后悔,3個月房價漲了好幾千不說,現在每個月也要多花好幾千學費,公辦幼兒園一學期才3900。,。所以,買房要趁早,有時候錯過的不只是房價,剛需什么時候都不晚,總結:衣食住行跟老家徐州區別不大,老家現在消費也很高,房子也很貴。算下來一個月2000的伙食費一家人足夠,人情往來幾乎沒有,沒拜過把子,存不下錢,勉強收支平衡,
2、有多少江蘇人的祖先是河南人,南北遷移有多少河南人呢?
說不少江蘇人的祖先是河南人是有歷史根據的。在中國歷史上曾經出現過三次北方人口遷入南方的高潮,分別是晉朝后期的永嘉南渡,安史之亂后的北人南遷和宋朝的衣冠南渡。北人南遷的規模有多大呢?以晉朝的永嘉南渡為例,八王之亂,疊加北方少數民族內遷,造成了黃河流域常年的戰亂廝殺,老百姓生為了規避戰亂,被迫南遷,它的數量要占到黃河流域和附近地區原有人口數的6/10到7/10,這是一個相當恐怖的規模,
永嘉南渡之后,在建興五年,就是公元317年,難逃的皇族司馬睿,在建康建立了東晉政權,大家知道建康就是現在江蘇的南京,所以說江蘇流入了大量的河南人口,這是沒有疑義的。根據歷史的記載,永嘉南渡的移民來源遍及北方的河南,山東,山西,河北,甘肅,陜西和安徽的一些北部,這次人口南遷的特點是時間長,階層廣,人口多。
首先時間長,移民的高潮經歷了一百多年,整個一個波長,達到300年,第二個就是規模非常的大,大約要占到南方總人口的1/6以上。第三是階層廣泛,從皇室貴族到普通的士農工商,幾乎囊括了當時整個社會的各個階層,那么移民的路線是什么呢?整體來說,可以把移民的路線共分為東西兩個地區,東區包括淮河流域和長江下游,以接受黃河流域下游以及山東河北和河南東部的移民為主。
其中特別是江蘇地區接納的流民為數最多達到了26萬,最為集中的就是在今天的鎮江,常州一帶,當時叫做南徐州,當時的統計就是有22萬人口,幾乎占了全省外來流入人口的70%,這是移民最集中的地方,所以后來有學者考。江蘇的蘇南吳方言區,后來基本上就是以鎮江為一個分界線,這就和北方人口大規模的遷入有直接的關系,
北人南遷對于江南是有什么樣的意義呢?其實有很多學者寫過類似的論文,他們就認為其實是北方人口再一次重塑,重造了江南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版圖。首先是帶來了數量龐大的勞動人口,大家知道在戰亂逃離的時候能夠經歷長長距離的遷徙還能夠存活下來的,都是一些青壯年的人群,這些最有活力的勞動力給江南的農業帶來了超長超常的發展。
其次是造成了土地開墾面積的擴大,南渡之前的一些肥沃的土地已經被江南的土著開發完畢,那些源源不斷進入的新的移民,沒有現成的土地可以耕種,那么他就開始開墾荒地灘涂,這樣的話造成了整個一個江南地區可以耕種的面積進一步的擴大。第三點就是北人南渡帶來了比較先進的農業技術,大家應該承認,當時在晉朝的之前的時候,中原地區還是一個農耕文化比較發達的地區,他們的一些農業技術還是占有優勢,比如說一些鐵器和牛耕的技術,后來都是由中原包括河南這一塊的,帶過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