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大量古代表演圖像中描繪的豎箜篌和日本奈良正藏所保存的中國唐代漆器箜篌和蝸牛箜篌來看,其音箱設置在向上彎曲的曲木上,鳳首箜篌與豎首箜篌形狀相似,常以鳳首命名,鳳首箜篌也屬于豎箜篌的范疇,以鳳首命名,宋代還有箜篌、蕭箜篌、馮箜篌等多種形式,古代有橫箜篌、豎箜篌、鳳頭箜篌三種形狀,中國古代有三種:臥箜篌,豎箜篌,鳳頭箜篌。
箜篌是我國非常古老的漢族弦樂器。最初稱為“闞侯”或“孔侯”,在古代民間廣為流傳,除了宮廷音樂使用。古代有橫箜篌、豎箜篌、鳳頭箜篌三種形狀。14世紀后期不再流行,所以逐漸消失。之前的壁畫和浮雕上只能看到箜篌的部分圖案。從大量古代表演圖像中描繪的豎箜篌和日本奈良正藏所保存的中國唐代漆器箜篌和蝸牛箜篌來看,其音箱設置在向上彎曲的曲木上。鳳首箜篌與豎首箜篌形狀相似,常以鳳首命名。它的音箱位于橫木的下部,向上彎曲的木頭上有一個別針或者起到拉緊琴弦的作用。如《閱唐書》所記:“馮壽箜篌,有項似紀”,杜佑《通典》:“馮壽箜篌,頭有紀”。無論有沒有圖像,我們都可以在敦煌壁書中看到。馮壽箜篌自印度傳入后,隋唐燕樂所用的印度音樂,宋代隋煬帝仍在樂書作畫,明代以后失傳。
2、什么是 箜篌樂器啊?箜篌是一種古老的彈撥樂器。又稱“孔侯”、“坎侯”,中國古代有三種:臥箜篌,豎箜篌,鳳頭箜篌。Lie 箜篌據說是漢武帝時期的音樂家侯調創作的,據唐代杜佑《通典》載:“漢武帝令樂師重調,以祠為先。老話說,一是以琴制為基礎,今依其形,小如琴,有七弦,似彈撥之琵琶。”舒箜篌原為波斯樂器,是豎琴的前身,漢朝后期通過西域傳到中原。據《日唐音樂志》:“縱箜篌,體樂長,有十弦,牢牢抱于懷中,雙手彈奏,俗稱斷箜篌,”馮壽箜篌原籍伊拉克,后傳至印度,唐代傳入中國。鳳首箜篌也屬于豎箜篌的范疇,以鳳首命名,漢唐時期盛行空棺,常見于石窟壁畫和浮雕中。演奏箜篌的技巧和形象,在古代詩詞中經常被描寫,宋代還有箜篌、蕭箜篌、馮箜篌等多種形式。明朝以后逐漸少用,甚至失傳,近年來,燕竹箜篌是參考西方豎琴和中國民族樂器的制作原理而設計制造的。獨奏和伴奏效果非常好,已被專業演出團體編入國家樂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