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存在武漢一下雨就看海這種偽命題,充沛的雨水造就了武漢人的精靈和水靈。武漢降雨量多,本是優勢,被這些無知的人說成短板,還用了“一就”的語句,武漢什么時候一下雨就看海,要用“一就”,我看是某些人一提到武漢就要噴,“大縣城”、“看海”、“武大郎”、“武二郎”等等,這種人見不得武漢好。
1、武漢為啥一下雨就成海?
這是個違背事實的提問,也是個缺乏常識的提問,更是個值得商榷的提問。一、提問違背事實下雨是個自然現象,水是生命之源,不下雨的地方恐怕早就是“萬徑人蹤滅”了,看海,什么叫海?武漢市的排澇系統這幾年在全國做的夠好了,不遇到極端天氣,一般雨量都是雨停水干。雨污分流,走在全國前列,武漢市創造性地提出了“四水共治”的概念,“四水共治”即防洪水,排澇水,治污水,保供水。
2018年全市共計劃實施“四水共治”項目446個,具體包括:(一)安排防洪水項目60個。(二)計劃安排排澇水項目150個,(三)安排治污水項目171個。(四)安排保供水項目65個,提問者或是沒來過武漢,或是存有對武漢原來的印象,或是在媒體上斷章取義,道聽途說,以偏概全。二、提問缺乏常識武漢市內江河縱橫、湖港交織,水域面積占全市總面積的四分之一,構成了武漢濱江濱湖的水域生態環境,
武漢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區,具有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夏季長達135天;年平均降水量為1268毫米,多集中在6—8月。北京的年平均降水量為644毫米,我在北京生活的幾年,碰到過兩次50毫米的降水,低洼地段水沒車頂,小區內外馬路上同樣無法行走。平時盼不到降雨,天天帶口罩出門,家里的口罩都是批量購回,
國內其它城市如遇到象武漢這樣的200 毫米的突然降雨,那不是看海,是看洋了。武漢是個降雨量多且降水集中的城市,這是它的地理條件和氣候條件決定的,武漢市內有166個湖泊,這既能囤下大量的天然雨水,也可潔凈氣候。什么情況下武漢下雨能看海?那是極端年份,得具備兩個條件:一是長江全流域長時間降雨,上游猛漲,三峽水庫達到設防水位,必須泄洪,而武漢上游的荊江流域和洞庭湖流域都水滿為患,下泄量大,而長江流域武漢下游水位托高,水流過慢,托住了武漢的水位,上游的來水量超過下游的排泄量,洪水聚集在在中游的武漢,二是武漢市內湖泊已水滿,向長江排不動,因為長江水位托住了市內的排水口,而且向長江排水還要顧及下游的安全,如果這時武漢再降200毫米以上的特大暴雨,甚至連續下雨,市內湖泊都會成一片汪洋,有的學校還能劃船,而且這個水三四天都排不完,
但這是很少見的。今年到現在為止也沒聽說長江流域有強降雨,有洪峰什么的,況且南水北調后,丹江口水庫對漢江的來水減少,長江三峽的排水可以通過人工運河部分流經漢江,雖然這些來水還是在武漢匯入長江,但還是可以應急的。三、提問值得商榷下雨本不是壞事,西北缺水,人口稀少,北方雨少,要從南方調水。武漢降雨量多,本是優勢,被這些無知的人說成短板,還用了“一就”的語句,武漢什么時候一下雨就看海?今年過了一多半,下雨天不少,誰在武漢看到海了?要用“一就”,我看是某些人一提到武漢就要噴,“大縣城”、“看海”、“武大郎”、“武二郎”等等,這種人見不得武漢好,
不知這種人懂不懂歷史,沒有武昌辛亥首義推翻封建帝制,沒有武漢革命黨人的奉獻精神,中國人還要繼續摸縈。不存在武漢一下雨就看海這種偽命題,充沛的雨水造就了武漢人的精靈和水靈,相比那些半年不下雨的地方,相比那些抽地下水的地方,相比那些造人工湖的地方,武漢的天然優勢更適合人們居住。雨水是大自然饋贈給人類的最好禮物,我們沒有理由拒絕,我們更應該珍惜!,
2、為什么武漢年年下雨年年被淹?
武漢這兩天又發生暴雨,全市不少地方都嚴重積水。每到夏天雨季,年年“看海”幾乎是每年必不可少的風景,那么為什么武漢每年都會被淹呢?作為一個武漢人,我認為氣候地形之外,最重要的是人為的城市下水道系統建設和圍湖開發,具體理由如下,1、首先是武漢所處的地形地貌,武漢市位于湖北省東部、長江與漢水交匯處,是長江和漢江形成的沖積平原,地勢平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