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習(xí)慣茶文化在閩南人與閩東人生活中都極為重要。如果硬要說來自福建的閩南人和生活在中原大地上的河南人有什么聯(lián)系的話,估計就是都是中國人了,原來最早在晉朝的時候就已經(jīng)有中原人為了躲避戰(zhàn)禍,拖家攜口來到福建定居,在無名江邊居住下來,為了表明自己是晉人,將無名江命名為晉江,這也是晉江的由來了。
1、閩南人與閩東人,在人文上有什么異同?
閩南人與閩東人雖都屬福建省,所說語言同為閩語,但語言差異巨大,“十里不同音”各語言之間基本上無法相互通話。閩南人講究“出洋”到外面闖世界,重經(jīng)商;閩東人則更求穩(wěn),福建話“十里不同音”,閩語作為“漢語族七大方言”之一,主要分布于閩西外的福建絕大多數(shù)地區(qū),包括浙江南部、海南、臺灣、新加坡等地區(qū)也有分布。性格特征鄭鏞教授曾說:閩南人就是敢為人先,提倡愛拼才會贏;心系家國,會逐利卻也重義;有著悲憫的情懷和抗?fàn)幍难詤s也講究面子,崇尚奢華,
閩東人則講實際,勤勉篤厚,熱情好客。講究“吃飽做事,不管閑事”,做事說話要思考清楚,不可信口開河,不主張冒險,語言差異閩南語與閩東語同源,屬閩語群。其分化應(yīng)該是唐代,閩南語的文讀主要來自七世紀(jì)唐音,而閩東語主要來自十世紀(jì)唐音。閩東地近吳越,語音上受南吳語影響大一些,韻尾逐漸減少,但閩南語則把唐音的六大韻尾都保留了,
地理差異俗語“八山一水一分田”便是對福建地形的形象描述,遍地是山,山環(huán)水繞,又極少平地。閩南人包括福建南部的居民(泉州、漳州部分、廈門),福建龍巖市新羅區(qū)部分與漳平市部分,臺灣部分,世界各地其他閩南語使用者,閩東人包括福建東部的福州市、寧德市、臺灣部分、世界各地閩東語使用者。人們通常將福州話看做閩東方言的代表語言,
飲食習(xí)慣茶文化在閩南人與閩東人生活中都極為重要。稱茶葉為“茶米”,飲茶為“吃茶”,正如王安石所說“茶為民用,等于米鹽,不可一日以無”。一般來說,他們起床的第一件事則是泡茶飲用,茶俗以飲功夫茶為首,由于所費的時間、功夫多于喝茶,故稱“功夫茶”,飲茶需“茶配”。一日三餐,以稻米為主食,早晚稀飯(糜),中午吃午飯,
傳統(tǒng)建筑閩南建房前要動土祭(奠基祭),即選擇黃道吉日,設(shè)案擺豬頭三牲供品,焚香燃燭。閩南民居是閩南民系的傳統(tǒng)建筑,受多樣性文化的影響,有土樓、圓樓、吊腳樓、手巾寮等多種建筑,閩東民居給人最強烈的視覺特征是馬鞍墻。墻是曲線的,隨屋頂高低而起伏,福州傳統(tǒng)古民居多是灰墻青瓦,以“三坊七巷”最為典型。結(jié)婚習(xí)俗閩南閩東的婚姻禮俗都基本遵循漢族傳統(tǒng)的周禮“六禮”的程序進行,
特別注重“迎娶”這一道習(xí)俗,講究“嫁娶不親迎”。納采(求婚)—問名(女姓氏)—納吉(定婚喪嫁娶)—納征(婚成送禮物)—請期(通知婚期)—迎娶壽誕禮俗閩南民俗從50歲開始,逢10(或者1/9)做壽,壽宴是做壽的重要內(nèi)容,在當(dāng)日中午或者晚上會大宴賓客,且必有一道菜“豬腳線面”。豬腳即強壯之意,線面即壽長之意,
2、閩南語和河南信陽有什么淵源?
閩南人是生活在福建的漢族的一個民系,他們說著閩南語,外地人一般很難聽懂閩南語。而河南人一般認為就是生活著中原大地上的漢族,隨著民族大融合的發(fā)展,如今河南已經(jīng)有很多民族生活在這片土地上,如果硬要說來自福建的閩南人和生活在中原大地上的河南人有什么聯(lián)系的話,估計就是都是中國人了。如今竟然有研究表明閩南人都是古代的河南人,這是怎么回事呢?原來最早在晉朝的時候就已經(jīng)有中原人為了躲避戰(zhàn)禍,拖家攜口來到福建定居,在無名江邊居住下來,為了表明自己是晉人,將無名江命名為晉江,這也是晉江的由來了,
后來到了唐末及五代十國時期,福建正式迎來了移民的另一高潮,大量的中原人南下為閩南話帶來了新的古漢語口音,這次移民浪潮也促使了閩南話的分化。到了宋朝年間,南宋衰微,皇室偏安一隅,原來的都城汴梁都已經(jīng)盡皆淪陷,而原來的中原大地就成為了金朝的領(lǐng)土,原來生活在中原大地上的漢人很多都被金人擄掠去了北邊,有一部分就南下避戰(zhàn)亂,到達了福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