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雖由黃河橫穿而過,但下流已成懸河,河南大部分地區還是屬于淮河流域,河南也僅僅是在地理上做一個統稱。夏王朝建立后,屢次遷都,基本都在河南境內,離開了堯舜禹建過都的晉南地區,感謝邀請,河南的城市并不是都在黃河以南,在古代典籍中,河一般特指黃河,唐朝時設置河南道,河南一詞作為地名被延續下來,例如元朝的河南江北行省中國的地名文化由來已久,像山西山東是以太行山為界,河南河北以黃河為界,湖南湖北以洞庭湖為界,但受地理歷史人文等因素的影響,我國的行政區域劃分并不想美國那么橫平豎直。
1、為什么有人說中國最早的朝代夏、商都起源在河南?有何依據?
傅斯年《夷夏東西說》:“夷與商屬于東系,夏與周屬于西系。”其實夏本無定論,最早這個詞是周人提出來的,周人自稱華,也自稱夏人后代。陜西鄭家坡遺址發現了4500年前周人的痕跡,說明周和夏是同代的,也印證了傅斯年先生的理論。河南二里頭的規模并不是大很大,有很多考古學者稱作是“大茅草棚子”,并且年代對不上,夏開始于4100年至3600年之間,二里頭開始于3780年前,真正鼎盛是在第三期即3600年,區區幾十年便到了末期,而這個時候夏已經滅亡了。
而比他更早的陜西石峁遺址,卻是一座真正的都城,氣勢宏偉,規模龐大。425萬平方米的面積,堪稱史前之最,4300至3780年前,這座規模龐大的史前古城,與夏早中期完全吻合。龐大的城墻,完整的馬面和翁城,高度發達的玉石文化,并且有早期青銅器,一切跡象表明,這里是天下的中心,再來說說商,商屬東夷,與源自于陜西的華夏文化并不是一個路數,但是它的統治階級卻和陜西有繞不開的關系。
虞舜時為商國,因契佐禹治水有功故得封此地,《史記.殷本紀》“契封于商”。漢鄭玄:“商南在華之陽”,晉皇甫謐:“今上洛、商是也”。北魏酈道元《水經注》:“丹水自上洛經商縣南,契始封此”,唐李泰《括地志》:“商州東八十里商洛縣,本商邑,古之商國,帝嚳之子契所封也。”再來看看《中國通史》是怎么說的,大家請看下圖。
2、歷史上的夏都是在山西還是在河南?
要了解夏都,要先從堯、舜、禹說起,堯都平陽,在今山西臨汾市堯都區之南約十多公里之陶寺,己發掘,無疑問。但從發掘狀況看,城壕溝內死人頗多,零亂疊壓,骨傷頗多,說明發生過戰爭,舜的繼承并不象人們傳說的那么和平,正因為城垣的毀壞,舜遷都至蒲坂(今山西運城市下屬縣級市永濟市蒲州鎮)。此史學家均無異議,而蒲坂近黃河,常遭水患,因而才命大禹父子治理水患。
禹繼承舜帝位后,將都城東遷一百多公里至安邑(今山西運城市夏縣禹王城遺址,這也是夏縣縣名的由來),遠離黃河,安邑地勢較高且平坦,所以史記中禹都安邑是確切的,史學家也無異議。夏王朝建立后,屢次遷都,基本都在河南境內,離開了堯舜禹建過都的晉南地區,在河南境內到底有過幾個都城,除已經發掘的二里頭等遺址已確認外,真它還有待發掘考證。
3、河南的城市都在黃河以南嗎?
感謝邀請,河南的城市并不是都在黃河以南,從行政區劃上看,河南的濟源、焦作、新鄉、鶴壁、安陽、濮陽都是黃河以北的城市,濮陽在過去歸屬河北省,直到1952年才劃歸河南省。河南目前有十八地市,黃河以北有六個,以南有十二個,所以大部分地區還是在黃河以南的,在古代河南大部地區被稱為中原,中原一詞最早見于《詩經》,意思是中央之地,當時也是華夏民族生產活動的中心。
在古代典籍中,河一般特指黃河,唐朝時設置河南道,河南一詞作為地名被延續下來,例如元朝的河南江北行省中國的地名文化由來已久,像山西山東是以太行山為界,河南河北以黃河為界,湖南湖北以洞庭湖為界,但受地理歷史人文等因素的影響,我國的行政區域劃分并不想美國那么橫平豎直,這與我們悠久的歷史有很大關系,古代封地建城講究依山旁水,憑山川河流作為防御的屏障,所以自然就形成了依據山川走勢、河流走向形成的區域劃分,經過歷史的變革被合并保留了下來。
河南雖由黃河橫穿而過,但下流已成懸河,河南大部分地區還是屬于淮河流域,河南也僅僅是在地理上做一個統稱,現在的行政區劃是由民國時期演變而來的,日偽時期的行政區劃無需計較,現在的行政區域與民國時期出入不大,特別是中部地區基本穩定,省份名稱依然保持原樣,這就是我所知道的了,希望能幫到你。喜歡請點右上角加關注,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