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人的祖先不一定來自洪洞大槐樹。最近的浩劫是抗戰,基本被占領了全境,花園口的決堤,死傷幾百萬,直到解放戰爭事情,還能處處看到,焦裕祿的故事里面,蘭考的荒涼,也直接與那個混蛋舉措有關,河南地處中原腹地,人口稠密,土地肥沃,肯定有以前的老土著河南人。
1、古代陜西人,是不是河南人搬過去的?
《國語·晉語》中講:“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今陜西關中漆水河)成,炎帝以姜水(今陜西關中清姜河)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二帝用師以相濟也,異德之故也,”這段話明確告訴我們:炎黃起源于黃河上游渭水流域。事實上,華夏原始部落就是從渭水流域由西向東起源、遷移和發展的,故陜西是炎帝和黃帝的故里,
2、今天的河南人到底是不是古河南人?
每當北方游牧民族入侵,衣冠南渡的只是極少數上層精英,比如官員財主書生等,廣大底層平民百姓則基本會選擇原地固守。一是因為他們除了一畝三分地之外一無所有,背井離鄉就意味著餓死;二是入侵者對不會劫掠殺戮放棄抵抗的平民百姓,并不是那些野蠻人仁慈善良,而是要把他們當成交稅納糧的財源,最重要的證據,是中原地區主要經濟一直是農耕,并且生產力水平持續提高,這是游牧民族萬萬做不到的。
3、歷史上從陜西逃荒到河南的難民,有沒有在河南扎根的?能否分享下祖輩的經歷?
屢次接收河南難民的陜西與河南休戚與共基本都是河南逃到陜西,以抗戰時期最多,是各省收留河南人最多,除部分回去外,相當部分留著當地,后代都變成了陜西人,個別河南人聚居村子例外,但這樣的村子很少,關中村子密密麻麻的,難民大多不愿意去陜北陜南,自然條件以前很差,河南是四戰之地,基本大的戰亂,對河南破壞竇很大,也直接造成了河南一度很貧窮的局面,戰亂無疑是最大災荒。
最近的浩劫是抗戰,基本被占領了全境,花園口的決堤,死傷幾百萬,直到解放戰爭事情,還能處處看到,焦裕祿的故事里面,蘭考的荒涼,也直接與那個混蛋舉措有關,第二次就是明末農民起義,兩大城市洛陽和開封都被攻破,河南是多年拉鋸的主戰場,地表建筑破壞觸目驚心,造成陜西關中嘴大破壞的實際是清末的回民起義。陜西有關河之險,但建都在關中的大朝代,最終都城都被外來軍事力量攻破,任何朝代末世軍力都很孱弱,與地理關系不大,
陜西的地理優勢,更多依托國家的實力,潼關與函谷關不易攻破,但陜北很容易突破,河套的都是總能威脅到長安。河南陜西唇齒相依,患難與共,多次接收河南難民,與之相應的是,豫西大片地區說陜西話,主要是清楚由陜西劃出,主要是三門峽哪,除安康和商洛個別地方,語言受河南很小影響,這個很能說明問題,這個文化的影響與向心力不是無緣無故的。
陜西收留河南人的方式特別,最終都把那些人變成陜西人,現在網絡確實有些人挑撥兩個省關系,大多數人比較理智,個別雜音很刺耳,真不該謾罵陜西人,受人之恩不能忘,而且這個是世世代代的事情,陜西人脾氣不好,但心軟,見不得人受苦受難,一般不會驅趕與過分欺負難民。再就是,我呼吁嚴格打擊歷史爭搶行為,應該形成全民族共識,
華夏文化發源肯定在如今河南,夏商地盤雖然很小,但其實相距不遠,核心區域都在河南腹地,可惜除了東周王城外,連魏國都城都深埋黃土深處,黃帝究竟到過新鄭沒有故里,還真可能是。希望河南老鄉保持良好心態,你們情況和韓國不一樣,本來確實可能出現過的,就不要著急證明,先發展地區都有這樣的遺憾,看看山西的古建筑和大院何其多,我們的被破壞了,但肯定有過,也事實可查,有理由心平氣和。
4、河南人的祖先來自山西大槐樹嗎?你怎么看?
河南人的祖先不一定來自洪洞大槐樹,河南之廣大,光靠遷民是不足為憑的。河南地處中原腹地,人口稠密,土地肥沃,肯定有以前的老土著河南人,歷史上洪洞大槐樹移民只是具體到了明朝洪武年間和永樂年間,據文獻記載,從明朝洪武年間(1368年)至永樂十五年(1417年)近五十年的時間閃,明朝政府在廣濟寺大槐樹下設局駐員,先后18次大規模移民于京、冀、豫、魯、皖、蘇、鄂、陜、甘、寧等18個省巿,500多個縣,進行了遷民安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