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占領青島之前,青島就是一個大號漁村,人煙稀少。慢慢的有了青島村,青島村地處“青島”的對岸,青島村附近的海口,小山,小河等也都以青島命名了,青島被占后,城建模板是按照德國首都柏林來打造,其建造規格和標準之高尤勝于其國內絕大多數城市,我認為德國對青島影響最大的是城建與工業。
1、德國占領青島17年,除了貢獻了青島啤酒和排水系統,還對青島人干了什么?
德國占領青島之前,青島就是一個大號漁村,人煙稀少。其人口主要在當時的即墨等區域,現如今市南區、市北區這些核心城區加一起大概也就幾千人的規模。德國人在這里幾乎是零起點打造了一座新城,而且全部歐式建筑、歐式街道,至今,紅瓦綠樹還是德國人留下的整體風格。要說德國占領青島期間干了什么,其實還真不是網傳所說的“青啤”和“排水”,
青島的排水系統和德國人留下的管網布局有關系,但卻更應該說青島排水系統是學到了德式管網的精髓。青島現今地下排水系統總長度當中有不到3%是德國人所建,其他都是后來自己建的,而德國占領區也只有老市南以及市北東部臨近市南的部分區域。有人喜歡在雨季拿出青島積水圖說青島排水言過其實,這里我想說明一下,排水系統強弱是指一定水量全部排完所需的時間,而不是瞬間有沒有積水。
去年和今年,青島兩度遭遇超強臺風,12級以上臺風伴隨超強降雨,當時的確出現了大面積積水,但能夠在強降雨結束后2小時內排空,道路恢復暢通,這等排水能力全國找不出五個,至于青啤,這到也算是一大貢獻。畢竟青島啤酒的影響力也為青島的城市知名度有著潛移默化的提升,而且喝啤酒也成為了青島人離不開的生活方式,青島國際啤酒節更是成為了僅次于慕尼黑啤酒節的世界第二大啤酒節。
同時也為青啤這家500強企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總體來說影響還是很深遠的,我認為德國對青島影響最大的是城建與工業。青島在民國時期,基本就是如今深圳的成長雛形,從一個漁村搖身一變成為一線城市。青島設市之前幾乎除了漁業什么都沒有,被德國占領之后,城市雛形迅速形成,工業商業同步展開,各種工廠和商號的出現,直接引發大規模移民潮,幾千人的海濱大漁村成長為一座繁榮的城市。
清末至民末,青島一直是特別市、院轄市、直轄市,與上海、天津并列一線,這離不開青島繁榮的商業與強大的工業。青島被占后,城建模板是按照德國首都柏林來打造,其建造規格和標準之高尤勝于其國內絕大多數城市,中山路在當時是國內最為繁榮的商街之一,有盛錫福、謙祥益等當時諸多一線品牌商號。劈柴院也成為了最早的“美食城”之一,雖然如今成了外地人忽悠外地人的地方,
德式建筑群如今是青島的旅游名片之一,圣彌厄爾大教堂、膠奧總督府、公主樓、花石樓、蝴蝶樓、安娜別墅都成為了熱門景點。這些經典建筑撐起了老青島的雛形,同時也撐起了新青島旅游的半邊天,德國是工業強國,當時占領期也在青島大力發展工業。青島的輕工業從零起步,幾年時間能與當時的老牌強市上海、天津并稱“上青天”就足以說明一切,
2、青島名字的由來?青島為什么要叫做青島?
“青島”這一名稱的出現,就現在已經發現的典籍文獻來看,最早有明確記載的是在明代中葉,距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了。“青島”這個名稱,原本是指小青島(也叫做琴島),面積僅有零點零一二平方公里,海拔十七公尺有余,北面距離陸地一華里多(約720公尺),因為小島上“山巖聳秀,林木蓊郁”而得此名,從明朝開始,“青島”這個地名開始從海中央逐漸移向陸地。
慢慢的有了青島村,青島村地處“青島”的對岸,青島村附近的海口,小山,小河等也都以青島命名了,到了1898年10月12日,德皇威廉二世借用“青島”這個名稱來命名膠澳租借地的新市區,范圍也只有現今市南區和市北區的一部分。在1922年,中國從日本人手里收回了膠澳租借地,定名為“膠澳商埠”,同年的十一月先后頒布了膠澳商埠章程和青島市施行自治制令,這是稱為“青島市”的最早記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