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利仁榮
【野利仁榮】(?~1042)西夏開國重臣。與元昊共同創制西夏文字。通曉黨項和漢族文化。主張按照黨項本民族的狀況和風俗,"順其性而教之功利,因其俗而嚴以刑賞",效法商鞅峻法、趙武靈王強兵,對大夏國的建立作出重大貢獻。?
斡道沖
【斡道沖】生卒年待考。西夏經學家。字宗圣,祖籍寧夏靈武,祖遷銀川,世掌西夏國史職。8歲中童子舉,及長通五經。譯《論語》,撰《論語解義》20卷,又作《周易卜筮斷》,以西夏文寫成,流行境內。西夏天盛三年(1151)為蕃漢教授。乾?二年(1171)為中書令。?
朱?
【朱?】(1378~1438)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五子。號凝真。洪武二十四年(1391)冊封慶王,二十六年(1393)詔以寧夏為王都,二十八年(1395)詔主理慶陽、寧夏、延安、綏德諸衛軍務。明建文三年(1401)徙國寧夏(今銀川)。一生謹守職分,自15歲封王坐鎮寧夏,歷洪武、建文、永樂、洪熙、宣德、正統6個朝代共47年。徙國寧夏后,一面在城內大規模營建宮殿,一面遷徙五方之人以充實人口。隨著人口的增加,農業生產迅速恢復和發展,銀川平原出現興旺景象,工商貿易空前繁榮。擅長詩文,工于草書。其著述有《宣德寧夏志》2卷、《文章類選》40卷等,為寧夏文化事業的發展作出了貢獻。死后謚"靖",后人稱"慶靖王"。墓在今寧夏同心縣韋州堡。?
胡汝礪
【胡汝礪】(1465~1510)明朝官吏。字良弼,號竹巖,一號竹山。銀川人。22歲中舉,23歲中進士,授戶部主事,后升郎中。此后,先后任大同府、西安府、順天府知府和戶部與兵部左侍郎、都察院副都御史等職。明正德五年(1510)二月,武宗召拜其為兵部尚書,未到任便病亡,享年45歲。一生為官,不畏權貴,懲治不法官員。天資聰穎,喜好詩書,勤于著述,在文學、史志方面造詣頗深。著有《竹巖集》數卷,編修了《弘治寧夏新志》,流傳于世。樂于助人,以孝子、忠臣名聞鄉里。?
汪文輝
【汪文輝】生卒年待考。明代官吏。字德充。江西婺源縣人。明隆慶五年(1571),任寧夏僉事,督守河西道。當時寧夏屯政流弊日甚,賦重而督嚴。他經考察后于次年上奏朝廷獲準,除去了寧夏因崩壓而荒蕪之額田賦稅,寧夏鎮人歡聲載道。于是逃亡者歸來,疲病者復蘇,邊民始有更生之樂。還致力于水利工程的革新,將漢、唐渠口分別修建正閘和退水閘,逼水入渠,增大流量,然后開啟退水,以泄其勢。這種水利調控系統在當時起到了重要作用,并為后世效仿。離任后,寧夏民眾在漢、唐二渠閘坎處修建"汪公祠",以緬懷其政績功德。?
黃圖安
【黃圖安】生卒年待考。清代官吏。字四維。山東聊城人。順治三年(1646)任寧夏巡撫。他針對明代后期軍屯制度遺留下的種種積弊,奏請朝廷允準并實施了整頓兵餉、渠工、驛道、軍訓等8項改革措施。特別是"化兵為民"、"變兵為民"一項,具有重大意義。他廢除了"無兵之用,有兵之費"的軍屯制度,將明末大批軍隊(包括屯田兵)轉變為交納田賦的自耕農。還將由寧夏調往鳳翔府屯田的500名兵丁全部釋放回寧夏,主持修浚唐徠、漢延二渠,清理整頓寧夏水利中的積弊,對清初寧夏民眾的休養生息和經濟恢復起了積極的作用。?
趙良棟
【趙良棟】(1621~1697)清代云貴總督。字擎宇,號西華。銀川人。順治初應募從軍,平定陜西,以功授寧夏水利都司。順治十一年(1654)出征西南,因功授貴州督標中軍副將。康熙元年(1662)升任云南廣羅總兵官后,又調任山西大同總兵官、直隸天津總兵官,康熙十五年(1676)調任寧夏提督,出兵收復河東20余堡,誅殺叛亂首惡數人,寧夏鎮恢復正常。康熙十八年(1679)調任陜西提督,取漢中,定四川,授勇略將軍,升任云貴總督,攻克昆明,平定吳三桂之亂,被譽為清初第一將。
通智
【通智】生卒年待考。清代大臣。滿洲人。雍正四年(1726)任兵部侍郎,奉命在寧夏主持開惠農、昌潤二渠,筑新渠、寶豐二閘,招徠戶口,安插墾種,為引黃灌區的發展作出了貢獻。其時有人上書,以其新建堡塞通橋、通貴、通吉等全以"通"字命名,誣其將開渠功占為己有。雍正聽信讒言,傳旨將通智斬于惠農渠正閘橋頭。后雍正知錯殺通智,在其被殺處塑像,并規定每年開閘放水時祭奠通智,以示紀念。?
吳復安
【吳復安】(?~1920)晚清學者。字心齋,號靜安。銀川人。1893年鄉試中舉。在興辦新學時期,曾創辦"寧夏中學堂",歷任中學、師范各校監督。辛亥革命后任寧夏臨時議會議長。1917年應寧夏護軍使馬福祥聘請,主持修纂《朔方道志》,未修完便病逝。一生淡泊名利,潛心經史,長于詩文,著述甚多。?
馬福祥
【馬福祥】(1876~1932)清末民初將領。字云亭。回族。甘肅臨夏韓家集陽洼山人。因參與鎮壓河湟回民起義,被任命為安寧軍騎軍管帶,后中武舉。八國聯軍入侵北京,馬福祥率軍擔任兩宮護衛,隨慈禧西逃西安有功,升任甘肅靜遠協副將,1906年升任西寧鎮總兵兼阿爾泰護軍使。1910年任甘肅新軍第二標標統。1912年8月,袁世凱任馬福祥為西寧鎮總兵兼西寧辦事處長官,后改任寧夏鎮總兵,所統之昭武軍進駐寧夏。1913年7月因誘擒旺德尼瑪有功,9月被任為寧夏護軍使,授予陸軍中將,后又兼任寧夏將軍。1917年授予上將軍銜。1927年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后,歷任軍事委員會委員、黃河水利委員會副委員長,青島特別市市長,國民政府委員、安徽省主席等職。馬福祥在北平及甘、寧、青等地興辦回民學校60余所,組織完成伊斯蘭教漢文譯著30余種。喜書法,善文辭,先后主持編著了《朔方道志》、《蒙疆紀要》、《青島工潮經略》、《訓誡子德書》等多種著述。?
高士秀
【高士秀】(1876~1941)愛國志士。字志清。銀川市人。1900年建立反清組織"賀蘭山堂",1911年參加同盟會,在靈州(今寧夏靈武)率眾起義,響應"共和"。1912年積極響應孫中山"二次革命",多次聯絡陜、甘、寧、綏各族反袁軍民力量,轉戰于陜北各地,為光復寧夏而斗爭。1924年冬,到北京與辛亥革命軍領導秘密會晤,支持馮玉祥五原誓師,被任命為國民軍中將騎兵師長,參加于右任領導的北伐救陜戰爭??谷諔馉帟r期在榆林開展"國共合作,團結抗日"的活動。1938年,被晉綏陜邊區總司令鄧寶珊任命為中將總參議,為抗日救國作出了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