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抗戰前后的中電影(1931~1949)
從無聲片到有聲片
我國第一部不完整的有聲片是《桃李劫》(1934)。
2.“左翼電影”的興起
“左翼電影”的興起主要有以下背景:
(1) 民族危機空前嚴重,抗日情緒全面高漲(1931年9月18日至1932年1月28日)。
(2) 鴛鴦蝴蝶派的影片票房慘敗
(3) 公司老板改弦易轍。
(4) 中共加強對電影的關注。
3.“國防電影”的提出
“國防電影”與國防文學“的口號相互呼應。1936年1月,由蔡楚生等發起成立上海電影界救國會,主張以電影為武器、對準國防線內外的敵人、攝制鼓吹民族解放的影片。伺候8年,無論在上海還是在”大后方“、愛國的電影工作者拍攝了大量抗日電影,起來了巨大的戰斗作用,例如《保衛我們的土地》、《八百壯士》、《火的洗禮》、《東亞之光》、《風云兒女》等。
4.“軟性電影“的干擾
“軟性電影”奢談“讓眼睛吃冰激凌,讓心靈做沙發椅”,對中國早期電影的發展造成了一定的干擾。
5.“孤島電影”的奇觀
所謂“孤島”是指上海淪陷后太平洋戰爭爆發前(1937~1941)的上海英法租界和公共租界,與香港這兩處相對平靜的“特殊地方”。
6.“殖民電影”的怪胎
“殖民電影”指日本人在淪陷區拍攝的大量紀錄片和故事片。如《圣戰》、《新土》等。1937年海在東北成立了“株式會社滿洲映畫協會”(簡稱“滿映),至戰爭結束時共拍攝了100余部故事片和200余部紀錄片,其中值得一提的是李香蘭(日名山口淑子)主演的《支那之歌》、《戰爭之街》、《白蘭之歌》等影片頗大。
7.抗日戰爭勝利后的現實主義電影
1946~1949年是中國現代史上得一個轉折時期。在中國電影史上,這幾年也是一個重要時期,這一時期在光復后的上海,主要有“昆侖“和”聯華“兩家電影公司拍攝一批風格各異的影片。
三、解放區的中國電影
1937年以后,袁牧之、陳波兒、司徒慧敏、吳印咸等電影工作者到了延安。不久,成立了“延安電影團“,并利用賀蘭人伊文斯贈送的器材,相繼拍攝了《延安與八路軍》、《白求恩大夫》、《戰斗與生產結合起來》等紀錄片。
四、新中國十七年電影(1949~9166)
1949年7月,全國第一次“文代會”召開,解放區合國統區兩支文藝(電影)隊伍大會師,揭開了新中國電影的序幕。至1966年“文革”結束的十七年間,風風雨雨一路走來,可謂是“道路坎坷、成就輝煌、反反復復、問題不少”。
五、“文革”時期的中國電影
1.中國電影遭遇浩劫
從1964年對《早春二月》的批判開始,到1965年對《舞臺姐妹》的批判,一大批優秀影片被打為“毒草”,被扣上“資產階級人性論”、“修正主義”、“美化階級敵人”的帽子,成為曠日持久的“文化大革命”的前奏。
2.“樣式戲”電影和“三突出”原則
“樣式戲”指的是六個京劇,即《紅燈記》、《沙家浜》、《智取威虎山》、《奇襲白虎團》、《龍江頌》、《海港》和兩個芭蕾舞劇《白毛女》、《紅色娘子軍》。
3.故事片生產的恢復和其中的政治較量
1973年,周恩來提出要大抓電影工作,恢復故事片拍攝,至1976年9月共拍攝故事片70部左右。其中,一部分是重拍片,一部分是政治宣傳片,大多質量平平。重拍片如《平原游擊隊》、《南征北戰》、《渡江偵察記》等皆新不如舊也;政治宣傳片除《閃閃的紅星》等幾部好片子以外,也都是乏善足陳。
六、新時期的中國電影(1978~)
1.中國電影的復蘇
以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為標志的改革開放,突破了“文藝從屬政治”、“文藝服從政治”的禁錮,“雙百”為方針重新提出,中國電影電影從生產(100部/年)觀眾(279億/人次)到導演都表現出繁榮復述的景象。
2.20世紀80年代出現了五世同堂的局面
“第二代”以湯曉丹為代表(曾拍過《渡過偵察機》等影片,1979~1983年又相繼執導了《傲蕾一蘭》、《南昌起義》、《廖仲愷》等三部影片。
“第三代”:謝晉至今寶刀未老,作品有《牧馬人》、《天云山傳奇》、《芙蓉鎮》、《啊,搖籃》、《高山下的花環》、《最后的貴族》、《鴉片戰爭》等;謝鐵驪也拍了《大河奔流》、《今夜星光燦爛》、《紅樓夢》等。此外,像凌子風、李俊、水華、謝添、成蔭等,也都有新作問世。
四、五代導演創作群都是在20世紀80年代嶄露頭角的。
3.脫穎而出的“第四代”
在“第二代”只有個別導演碩果僅存,“第三代”導演也逐步淡出影壇的時候,一批年輕的導演(我們稱之為“第四代”)已脫穎而出了。他們找到了巴贊的紀實美學為武器,喊出了“電影語言現在化”、“丟掉戲劇拐杖”,甚至“與戲劇離婚”的口號,雖然不免偏頗,但有創新精神。
“第四代”從1979年嶄露頭角,風靡五年。1984年“第五代”異軍突起后,雖然他們仍在拍片,但其創作理念已逐漸被新一代的創作鋒芒所掩蓋。
4.中國電影“新浪潮”的“第五代”
“第五代”指的是“文革”后首批進入電影學院的78級導演班為主題的創作群體。他們既是“文革”的參與者,又是受害者,且大部分被貶到社會的最底層。對社會底層的真切感受,使正統教育下萌生的幻想破滅,決定了“第五代”
的“叛逆”和“反思”的精神品性。“叛逆”和“反思”成為他們探索的主要特征,被人們稱之為“紅衛兵情節”
“第五代”的主將是張藝謀和陳凱歌。此外,還有田壯壯、吳子牛、李少紅、黃建新、彭小蓮、張軍釗、劉苗苗、夏鋼和孫周等。
5.20世紀90年代中國電影發展的總體特征
“主旋律”和“多樣化”是20世紀90年代中國電影發展的總體特征。
90年代的主旋律影片,“多樣化”是大眾化轉型的社會趨勢。對現實和歷史的批判、對人生理想的追求,一直是這一時期最基本的藝術主題。伺候的現代主義運動,無論是朦朧詩、前衛音樂、探索性話劇或者是“第五代”導演,都把中國文化納入了20世紀世界文化的總體格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