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成都和漢中都是很重要的地方。成都是益州的州府所在地,而漢中是成都的門戶,漢中要是丟了,成都也很危險,最與宇文成都相符合的三國時期人物江東孫策孫伯符,宇文成都是《隋唐演義》里面虛構的人物,一般的說法認為是隋朝的左祤衛大將軍宇文化及的兒子宇文承基。
1、宇文成都相當于三國時期的哪個武將?
我是文開石,我有答案供參考。宇文成都是《隋唐演義》里面虛構的人物,奸相宇文化及之子,大隋朝十三杰第二。手使一條鳳翅鎦金鏜,既然是虛構的一個形象,那么我們就要弄清楚兩個問題:《隋唐演義》人物虛構的方法。虛構形象的原型,《隋唐演義》人物設定有這幾種情況:確有其人,增減經歷故事。比如李世民,秦叔寶,程咬金,
確有其人一分為二。比如羅士信,分拆成兩個人,一個靠山王世子羅成,一個四猛第一的傻小子羅士信,歷史人物合并。比如楊爽和張須陀融合成一個楊林,宇文述和宇文化及融合成宇文化及,宇文成都的原型。一般的說法認為是隋朝的左祤衛大將軍宇文化及的兒子宇文承基,因父親位高權重,破格任命為禁衛軍將領。宇文化及稱許國皇帝后,宇文承基被封為太子,
后來打魏州被守將元寶藏擊敗,隨同父親一齊被斬首。真個說法身份上倒是成立,但宇文承基文武方面都相當一般,所以還應該還加了其他人物生平和特點,屬于融合型人物。應該加了誰呢?來整!隋將領,廣陵(今江蘇揚州)人,榮國公、左翊衛大將軍來護兒第六子。來護兒就是《隋唐演義》里的四猛之一鐵槍將,來整,驍勇善戰,屢從征討,所向皆捷。
善撫軍士,擊民軍多奏捷,諸敵作歌說:“長白山頭百戰場,十十五五把長槍。不畏官軍千萬眾,只怕榮公(來護兒封榮國公)第六郎,”位至左光祿大夫。江都之難,與來護兒同為宇文化及所殺,宇文成都確定了可能是宇文承基與來整的融合,那形象特點是什么?出身高貴,少年成名,武藝絕倫,品行上比較正直,無大毛病。三國里誰和他最最相符呢?趙云?宇文成都隋唐十三杰排第二,趙云在三國里也號稱第二(一呂二趙三典韋、四關五馬六張飛),
武功高人設好,可惜出身太一般,算不上。馬超?出身武功都夠了,但自己混的很一般,敗給曹操投了劉備,一輩子沒算的叱詫風云過,最與宇文成都相符合的三國時期人物江東孫策孫伯符。孫堅長子、吳大帝孫權長兄,擊走劉繇、平定會稽、襲取廬江、一統江東。文武雙全戰功卓越,世人稱小霸王、孫討逆,吳大帝孫權即位后追謚孫策為長沙桓王。
2、三國時期漢中和成都哪個重要?
三國時期,成都和漢中都是很重要的地方,成都是益州的州府所在地,而漢中是成都的門戶,漢中要是丟了,成都也很危險。如果非要說這2個地方哪個更重要,我認為是成都更重要一些,我們以劉備的蜀國為例討論一下。從劉備三顧茅廬開始,諸葛亮提出的“隆中對”里就明確說了益州的戰略價值,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
劉備起兵攻取益州后,就把益州作為大本營了,而成都作為州府理所當然成為了蜀國的政治中心,后來蜀國也建都于此,相比較而言,漢中雖然也很重要,但更多的是起到益州門戶的作用,有漢中成都更安全,沒有漢中成都也能發展,只是防守壓力就會很大。可以說有了漢中進可取雍涼地區,退可保益州無虞,而成都則是蜀漢的中心,成都在則蜀國在,成都丟了那蜀國也有可能不存在了。
3、三國時期魏國、蜀國、吳國的都城分別在哪?有何依據?
魏蜀吳三國的都城,唯一確定在一個地方的,只有蜀漢,由于地盤比較小,而且適宜居住的地方也不多,所以他們只能以成都作為都城,東吳遷都比較頻繁。吳國就不一樣了,由于孫權這個人比較跳,所以他有事兒沒事兒就喜歡遷個都玩玩,不管是稱帝前還是稱帝后,沒事兒就換地方住,一顆騷動不安的心啊!第一次遷都:早年江東是把治所建在吳郡,也就是蘇州一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