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廣東不同,我們有嶺南文化,在漢族文化中獨一無二,跟北方文化差距大,別人一時半刻適應不過來,語言,飲食,建筑,龍舟,醒獅,風水迷信,尊重關公,宗祠觀念,清明祭奠,簡約婚嫁,中醫藥膳理念等文化觀念。獨特粵語文化歌影視業,系統化產業鏈,只能啟動文化隔膜了,上海北京早啟動了,可惜那個地方本來就沒文化,只能態度上歧視,收縮自己圈子。
白話是本地人證明條件之一,凡是白話或者粵語系都是本地人,至于其他話很多是外來的,無法保證。過多10年后白話會重新崛起,不用擔心,因為人口飽和,新廣東人會維護他們的利益,而舊廣東人早見怪不怪了,他們只是經歷我們2000年前來的時候的情況重復一次,能壓抑大量人口遷入的方法只有三種,1.高房價2.高成本的教育成本(導致出生率下降老齡化)3.文化隔膜,降低歸屬感由于本地人沒得逃離,只能一起面對高房價,或者子女教育成本,外地人還可以出走或者回老家,當這里是過客,罵幾句就走了,但本地人不可以,
只能啟動文化隔膜了,上海北京早啟動了,可惜那個地方本來就沒文化,只能態度上歧視,收縮自己圈子。但廣東不同,我們有嶺南文化,在漢族文化中獨一無二,跟北方文化差距大,別人一時半刻適應不過來,語言,飲食,建筑,龍舟,醒獅,風水迷信,尊重關公,宗祠觀念,清明祭奠,簡約婚嫁,中醫藥膳理念等文化觀念,同時具備西化文化,可以玩很潮的事物。
獨特粵語文化歌影視業,系統化產業鏈,現在只需要禮貌對待外省人,見人先開口說粵語(早晨,食飯沒等),知道別人外省后不會粵語后馬上用普通話,看到外國人使用英語(白話讓你知道自己是在廣府地區是當家做主,背后有著一堆珠三角幾千萬城市人支持你,無論以后外地人是否反客為主,人數比較多,都要自信,而普通話讓你走得更遠,將廣東人包容一面展示出來,而外語讓你國際化入鄉隨俗。
),最后能適應嶺南文化,喜歡嶺南文化的才可以留下,例如1.天生母語是白話,2.學習能力特別強,3學習能力一般但很真誠很堅持學白話的人或者在廣東生活很多年了,公道自在人心,那些學習能力差,天天抱怨,要求別人遷就他的人,讓他早點逃離大城市吧,這是為他好(人品,思維,學習能力都不行)。平時寫一下粵語歌作品或者笑話分享一下,讓外地人覺得粵語也好玩,不單單是美跟古老的一面,她們聽多了,學起來自然就懂,
最重要就是以后在廣東人犯事了,網絡上黑我們廣東人時候,就來一句這個人不會白話,假廣東人,只是幾千萬外地人一個,來廣東沒幾年,這個鍋我們不背,我們本地在乎在本地聲譽,一直很注重形象,外地人就沒那么多顧忌了,反正沒人認識他,這個城市混不下去,大不了換個城市生活繼續過,所以比較大膽沒底線,經濟競爭省那邊一定趁機黑我們一把,說我們廣東人怎么了,百口莫辯,這時候只能通過口音,語言來明顯區分。
2、什么是龍的文化?
龍是十二生肖之一,也是十二生肖里唯一沒見過的神秘動物,我們都稱為龍的傳人,那么到底什么是龍的文化呢?關于龍的記載《禮記·禮運第九》里面就有記載,里面把龍、龜、鳳、麟稱為“四靈”,分別是:神龍,靈龜,鳳凰,麒麟。據記載,里面的麒麟是龍“龍生九子”的第九個兒子,這四靈里面,除了龍,還有麒麟也是沒有見過的。
自古以來,很多傳世的書籍都記載著關于龍的描述,比如,東漢的《說文解字》里面說道:“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另外還有《漢書》、《爾雅》等也有著相關的描述,在這些描述里,我們發現書中所描繪關于龍的特征描寫都大同小異,似乎就是人所共知的事情一樣。以前的皇帝都稱自己是“龍”,穿的叫龍袍,坐的是龍椅,長相叫龍顏等,什么都帶個“龍”字,可見龍在人們心中是至高無上的,
真命天子我們發現,雖然皇帝以龍自稱,但還有補充的一句“真命天子”。這個就很重要了,你是龍沒有錯,但你這條龍只是天的兒子,從這個邏輯分析我們可以看出,人是對龍敬畏的,那么龍是對天也是敬畏的,盡管我們沒見過龍,但通過歷史書籍的描寫,對于龍的特性我們有著這樣的印象,那就是龍是神通廣大,變化多端,可以呼風喚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