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這里說的“翼子”就是家鄉話對“蟬”的叫法。一提到蟬,就想起小時候夏天頂著烈日捉“翼子”的情形,它高聲鳴唱的時候,往往都是在大樹的主桿上端,看著它叫得歡,等你爬上了樹,剛要接觸到它的時候,它會急促地一聲尖叫,振翅而飛,又不知它落到了哪一棵大樹之上。
1、“知了猴”用你的家鄉話怎么說?
謝邀!我不知道“蟬”也叫“知了猴”。一提到蟬,就想起小時候夏天頂著烈日捉“翼子”的情形,我這里說的“翼子”就是家鄉話對“蟬”的叫法。“翼子”不像天牛那樣好捉,它高聲鳴唱的時候,往往都是在大樹的主桿上端。看著它叫得歡,等你爬上了樹,剛要接觸到它的時候,它會急促地一聲尖叫,振翅而飛,又不知它落到了哪一棵大樹之上,
關于“蟬”這個小小的昆蟲,,可能有許多要說的話題。它的形體,翼翅,觸角,叫聲都有寓意,唐代詩人虞世南,寫過一首詩: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這首詠物詩,看似處處著眼于“蟬”,實則借蟬的飲露、聲高遠來比喻做人的清高純潔,托物言志,極有意蘊。再有一首清代袁枚的詩《所見》,則寫得意趣橫生,讀來身臨其境,
把炎炎夏日里的氛圍通過一首小詩,表現得淋漓盡致。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小小的“蟬”,自古入詩入畫,意蘊無窮,妙趣橫生,我們不該油炸了吃它。至于“蟬蛻”可以入藥,那是它的又一功用,小小的昆蟲,也是人類的朋友,無論它們在哪里,我們把它們叫什么,愛護它們,如同愛護我們地球家園的伙伴一樣,這才是對的。
2、夏天來了,還記得小時候捉蟬的趣事嗎,你們那蟬用家鄉話怎么說?
剛從土里爬出來還沒蛻殼的叫爬叉,蛻了殼的叫肚咾(不知道是不是這兩個字),所以,沒蛻殼的又叫肚咾龜,因為爬叉都是晚上才從土里爬出來,所以叫摸爬叉,通常都帶著手電筒在樹干上照著尋找,就不細說了。說說如何捉肚咾吧,弄點小麥粉加水和成塊,再在水里洗成面筋,將面筋粘在長竹竿的頂端。站在樹下,看準樹上的肚咾,小心的將竹竿上的面筋貼近肚咾的翅膀,就可粘住,
小時候還經常見到馬車,獲得馬尾毛很容易。將馬尾毛一端系在長竹竿頂端,另一端打一個比肚咾的頭部大一些的活結,同樣小心的將竹竿頂端靠近肚咾,慢慢的將活結套在肚咾的頭部,向下收回竹竿,活結被收緊,同時驚動肚咾,不過,肚咾越掙扎套的越緊,上面兩種方法多少都有點技術含量,還有較粗暴點的方法,晚上,在樹下點燃一堆火,然后,晃動樹干,大樹就往樹上扔坷垃,肚咾受到驚嚇,就會飛起來并且向著火堆方向飛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