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覺得他的注解一定要貼近原意,有權威性嗎,所謂“傳記”,不過是曾子之后的人根據“大學”所做的注解而已,南懷瑾在“原本-2微言”中提到“七證”,即“知止是后來確定的;先冷靜再安靜;先靜,才能安;先安后憂;“先想后得”的道理,這七證(知、止、定、靜、安、思、得)其實就是中國最原始的儒家心靈感應。
我對上面的第一種解釋有一點不同的看法。是哪個“親”得改成“新”?你有堅實的基礎嗎?所謂“傳記”,不過是曾子之后的人根據“大學”所做的注解而已。你覺得他的注解一定要貼近原意,有權威性嗎?我覺得做“親”沒有任何意義!為什么要“新”?“人民”一詞可以由人民來解釋,也可以由人民來解釋。“親”這個詞是用來制造...親密和諧,這是可以的。沒毛病。我覺得南懷瑾先生的闡述非常到位
2、《 大學》中的“七止”指什么"大學"原文中提到了六個“止”,如下:止于至善:達到完美境界為君,止于仁:為君,為善;做大臣,止于恭敬:做臣子,要恭敬做兒子,止于孝順:做孩子,要孝順;為人父止于善良:為人父要善良;和中國人交朋友,止于書信:與人交往,要守信用。南懷瑾在“原本-2微言”中提到“七證”,即“知止是后來確定的;先冷靜再安靜;先靜,才能安;先安后憂;“先想后得”的道理,這七證(知、止、定、靜、安、思、得)其實就是中國最原始的儒家心靈感應,佛教傳入中國時,被借用來解釋禪定的方法,對后世影響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