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民營經濟的總量看,廣東稍微強于江蘇。但江蘇民營經濟占GDP的比重比廣東略高一籌,能夠讓廣東長期牢牢坐在中國第一大經濟省份寶座的位置,民營經濟的發展起了重大的作用,從總量上看,雖然浙江、福建遠不如廣東和江蘇,但浙江、福建的發展水平卻不遜于廣東和江蘇。
1、對于現在廣東湛江的經濟發展,未來發展局勢會怎么樣?它會成為廣東第三城或者粵西中心城市嗎?
說起湛江在廣東的排名,從歷史上看,別說“第三城”,上個世紀大部分時間是廣東老二,在特殊年代還是第一。湛江在抗戰期間,尤其是在廣州香港淪陷后,大量港人逃往湛江避難,湛江成為大后方唯一的港口物資運輸中心,廣州灣被稱為“小香港”,當時的繁華雖說是畸形的,但也是廣州香港比不上的,解放后,湛江由于工業基礎好,在廣東省經濟一直名列前茅,高校數量僅次于廣州,湛江專區所轄范圍最大從廣西東興到珠三角,稱為“廣東老二”當之無愧。
即使是在80年代,湛江也被列為全國14個沿海開放城市之一,落后主要是改革開放后,尤其是八十年代未九十年代初,重農輕工,走私成風,錯過了改革開放的機遇。當然,也跟政策偏向珠三角有關,從GDP來看,湛江要超越佛山東莞,成為廣東第三城,近20年可能性都不大。但隨著省里對東西兩翼的扶持,隨著高鐵動車的開通,隨著鋼鐵石化大項目的進駐,進入湛江的資金和人才將越來越多,城市建設和鄉村振興都會越來越好,前景還是可觀的,
廣東是一個省,而蘇州是江蘇下轄的地級市。這兩者倒沒有什么比較性,要比就比廣東和江蘇兩省的民營經濟,兩省經濟的崛起,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就是民營經濟的崛起。尤其是廣東省,在1978年之前,由于地處一線地區,來自國家的投資并不多,1978年,廣東省的工農業產值排名大陸地區第五名,遠低于當時排名第一的上海,和排名第二的江蘇。
但到了1989年,廣東一躍成為中國第一大經濟省份,至今持續28年之久,能夠讓廣東長期牢牢坐在中國第一大經濟省份寶座的位置,民營經濟的發展起了重大的作用。2017年廣東省GDP89879億元,占全國經濟總量比重約為10.5%,排名全國34省份之首,其中,民營經濟增加值48339億元,占全省GDP的比重為53.8%。
同年江蘇省GDP85900億元,占全國經濟總量的比重約為10%,排名全國第二,其中,民營經濟增加值約為47589億元,占GDP比重達55.4%。從民營經濟的總量看,廣東稍微強于江蘇,但江蘇民營經濟占GDP的比重比廣東略高一籌。應該說,兩省民營經濟的實力非常接近,2017年中國民營企業500強榜單中,江蘇省已有82家企業入圍排名全國第二,廣東省有60家企業入圍排名第三,僅次于浙江和江蘇。
從數量看,江蘇強于廣東,但從民營企業,尤其是超大型的民營企業經營情況來看,廣東并不輸于江蘇省。在2017年排名前12的中國民營企業500強中,來自廣東的華為拔得頭籌,其營收比排名第二的江蘇蘇寧集團,高出1000億元以上。在這12強企業,廣東省有四家企業入圍:華為,正威、萬科、恒大,數量最多,江蘇省有兩家企業入圍,分別是蘇寧和恒力集團。
因此,從民營企業經營的情況來看,廣東領先于江蘇,在知名度上,江蘇省的民營企業也確實不如廣東。廣東省誕生了諸如華為、中興、騰訊、大疆,格力、美的、碧桂園等全國著名的民營企業,而江蘇省的全國著名民營企業則少得多,較為有名氣的是蘇寧、沙鋼和海瀾。整體上來說,廣東和江蘇的民營企業各有千秋,非要比個高低的話,江蘇省略遜一籌。
3、廣東、浙江、福建、江蘇四個省份相比,在經濟發展方面表現如何?
廣東、江蘇、浙江和福建都是我國的沿海省份,這些省份在改革開放之初具備天時地利的優勢,成為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經濟率先發展起來,如今廣東、江蘇、浙江和福建是我國經濟發展水平最高的四個省份,也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展最快的四個省份。截止2017年,相比改革開放之初,福建GDP從1978年的66.37億元,增長到2017年的32298.28億元,名義增長倍數高達486.6倍;廣東GDP從185.85億元增長到89879.23億元,名義增長倍數達到483.6倍;浙江GDP從123.72億元增長到51768億元,名義增長倍數達到418.4倍;而江蘇GDP從249.24億元增長到85900.9億元,名義增長倍數達到344.7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