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石經和西平石經的區別在于魏石經的每一個字都是用三種字體寫的,所以也叫三體石經。魏石經和平石經有什么區別?西平石經有46塊石碑,這就是著名的“韓石經”,因石刻起于西平,故稱“西平石經”。
十三經,形成于南宋的十三經。十三經是《周易》、《尚書》、《石矛》、《李周》、《李逸》、《禮記》、《春秋左傳》、《春秋楊公傳》、《春秋谷亮傳》、《論語》、《孝經》、《爾雅》、《孟子》。他的書寫在不同的時代,從上古到秦漢;其內容極其廣泛,包括哲學、文學、歷史、政治、經濟、語言文字、倫理道德、民俗、地理、科技、法律法規等等。這是研究中國古代社會不可缺少的最重要的歷史文獻。
儒家最初的經典是六經,也就是孔子所說的,即詩、書、禮、樂、義、春秋。其中岳早在戰國末期就失傳了,所以漢武帝只建立了詩、書、禮、義、春秋五經。由于漢代統治者標榜“以孝治天下”,到東漢時,《論語》和《孝經》被視為五經之外的讀書人必讀之書,于是儒家經典擴展到了七經。到了唐代,在國立學校的學習科目和科舉考試中,也有了“九經”之說。
大和四年,唐文宗(830年),工部侍郎秦征向朝廷告狀,稱傳統經典中有許多錯誤和謬誤,請求召集飽學之士修改經典,并按照東漢蔡邕刊碑的先例,將石碑保存在國子監。文人允許他玩。于是,秦征請郎中、水部尚書、監事長張次宗、禮部尚書修改了《九經》的文本,然后刻在石碑上。所謂九經,是指《周易》、《尚書》、《石矛》、《李周》、《李逸》、《李記》、《左傳》、《楊公傳》、《谷亮傳》。
3、《魏 石經》與《熹平 石經》有什么不同之處?東漢時期,文學家蔡邕奏正定《六經》,受到漢靈帝的稱贊。蔡邕親自用丹筆在石碑上書寫經文,由石匠等人刻成,刻有《易經》、《詩經》、《儀禮》、《春秋公羊傳》、《論語》等六經。這就是著名的“韓石經”,因石刻起于西平,故稱“西平石經”。西平石經有46塊石碑。現存碑每邊36至40行,每行70至74字,行間無空格,段落間用點或空格隔開,只有少數段落另起一行。
魏石經刻于公元240年至248年,三國時期,當時在開始。由嵇康等人主持,重新刻成兩個半部分石經,即《尚書》、《春秋》和《左傳》,其中《左傳》未刻完,用古文、篆書、隸書三種不同字體完成碑文,魏石經和西平石經的區別在于魏石經的每一個字都是用三種字體寫的,所以也叫三體石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