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天華主要作品作品有:二胡曲、病中歌唱、、悲歌、空山鳥、走在光里、閑居唱、獨弦操、燭影搖紅琵琶的歌舞入門、改良操等,劉天華(1895—1932)作曲家、民族器樂演奏家、音樂教育家,為中國民族音樂的發展作出了貢獻作品,劉天華,他的作品有十首二胡獨奏曲,三首琵琶獨奏曲,兩首絲綢獨奏曲。
劉天華(1895—1932)作曲家、民族器樂演奏家、音樂教育家。江蘇江陰。1912年,他加入了上海新劇社明凱社。1922年后,先后在北京大學音樂學院、北平女子文理學院音樂系、北平藝術學院音樂系任教。1927年創辦“全國音樂改良學會”,編輯出版《音樂雜志》,參與發起“艾美音樂學會”。他在教學、創作和表演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劉天華主要作品作品有:二胡曲、病中歌唱、、悲歌、空山鳥、走在光里、閑居唱、獨弦操、燭影搖紅琵琶的歌舞入門、改良操等。對二胡表演藝術的發展和提高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劉天華是五四時期維護民族尊嚴、熱愛祖國文化的愛國音樂家。他一生抱著發展祖國民族音樂文化的志向,以極大的勇氣提出“一方面要采納我國固有的精華,另一方面要容納外來的潮流,通過東西方的和諧合作,走出一條新路”。他是中國現代音樂史上第一位專業的民族器樂作曲家和創新者,為中國民族音樂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這首歌作品創作于1930年前后,發表于1932年。它是在劉先生天華遭遇一系列挫折和不幸的逆境,如幼女夭折,次子夭折,經濟窘迫時產生的。當時,中國革命正處于低潮。他目睹了民族音樂的沉淪,下定決心要“通過東西方的和諧合作,鑄造一條新路”。為此,成立了“全國音樂改進學會”。這支雄壯、明快的進行曲,體現了作者鍥而不舍、不斷求索的精神,以及他對民族音樂創新的美好而光明的渴望。某種程度上也反映了當時民眾希望中國光明的共同愿望。
4、劉 天華的成就?創作?貢獻?有哪些?供稿劉天華五四時期維護民族尊嚴、熱愛祖國文化的愛國音樂家。他一生抱著發展祖國民族音樂文化的志向,以極大的勇氣提出“一方面要采納我國固有的精華,另一方面要容納外來的潮流,通過東西方的和諧合作,走出一條新路”,他是中國現代音樂史上第一位運用民族音樂創作技法,吸收西方音樂進步因素的民族器樂專業作曲家和創新者。為中國民族音樂的發展作出了貢獻作品,劉天華,他的作品有十首二胡獨奏曲,三首琵琶獨奏曲,兩首絲綢獨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