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開封市中心的大相國寺,在中國佛教界的地位很高。大相國寺與魯智深就在這商鋪樹立,酒樓并峙的城市中心,一座規模宏大的釋教寺院俄然出現在眼前,這座其時名滿天下的大相國寺,大相國寺在京城開封位置顯赫,乃皇家燒香拜佛的寺廟,陽間在開封有個叫相良的人,因為經常買金銀紙錠焚燒,因此在陰間攢下金銀一庫,所以讓太宗暫借一下,回魂到陽間時再還。
1、開封相國寺是哪年建成的?魯智深倒拔垂楊柳的故事發生在哪一年?
關于開封的大相國寺,人們受小說影響,往往有這樣的概念,大相國寺是唐太宗時建的,這主要來源于《西游記》中的說法,說是唐太宗進了地獄,給冤魂索命,幸好有判官護持,并且借了債--據判官說:陽間在開封有個叫相良的人,因為經常買金銀紙錠焚燒,因此在陰間攢下金銀一庫,所以讓太宗暫借一下,回魂到陽間時再還。待到太宗復活后,想起此事,于是派尉遲公帶了大量的金銀來找相公相婆“還債”,
這倆個老婆子平日只是齋僧燒紙錢,也不知道自己在陰間有巨額“存款”。見達官貴人們突然上門拜訪,并送給金銀,嚇得說什么也不敢接收,唐太宗聽到匯報后,考慮到相良夫婦確實不敢收,于是就給他修造一處寺院,作為生祠,為了避免拆遷,危害百姓,所以特地在城里“軍民無礙”的地方買了一塊地,造起了一座寺,名為“敕建相國寺”,于是這就是大相國寺的來歷。
但是,吳承恩寫的這個故事,純屬傳說,并非史實,大相國寺,始建于南北朝時的北齊年間,其時正是北齊暴君高洋當政,他荒淫無度,又喜歡大興土木,這座寺就建于此時,本名建國寺,到了唐太宗年間,早已荒廢無存,僧舍也成為官吏的住宅。到701年,也就是女皇武則天當政的時候,才有一個叫慧云的和尚把廟重新修了起來,到了唐睿宗,也就是唐玄宗的父親登基即位后,才下旨改名為相國寺,并賜寫了“大相國寺”的匾額,這才有了真正的大相國寺,一直傳承了一千多年,
大相國寺是著名的佛家圣地,高僧輩出,在北宋時期,大相國寺也是非常輝煌的,看《水滸傳》中,魯智深到大相國寺時,就寫道這個寺不但有都寺、監寺、提點、院主等領導階層,還有維那、侍者、書記、首座等行政人員,并有塔頭、飯頭、茶頭、凈頭、菜頭、塔頭、浴主等后勤人員,可見此寺的規模相當寵大,比五臺山的寺院要大得多。
在真實歷史上,大相國寺北宋時也確實很宏大,當時有田地500多畝,有僧眾數千人,確實得有像書中描寫的一整套行政機構才能管理起來,魯智深在大相國寺管菜園,應該是在北宋徽宗年間,具體是哪一年,書中沒有確切描寫,而且小說家言,大家如果太認真,就不免有些呆氣。但大相國寺這一段的描寫和歷史真實吻合度還是相當高的,,
2、開封的大相國寺怎么樣?
開封是個古都,現在雖然成為三線城市。但開封市中心的大相國寺,在中國佛教界的地位很高,在一個秋葉飄飛的日子里。我游歷了大相國寺,卻是沖著《水滸》中的和尚魯智深而去。北宋立國不久,宋太祖就到大相國寺觀察,宋代控制者期望釋教尊其為“現在佛”,作為報答,相國寺便被定為皇家寺,皇帝在上元節來寺游賞成為常規,宋太宗還親賜御筆金字匾額,使大相國寺因帝王推重而身價百倍。
至于平常,皇帝巡幸大相國寺,相國寺東南隅的羅漢院專辟了桂籍堂,成為宋代新科進士刻石落款的最佳去向,連續著唐代雁塔落款的雅事,總歸,因位置特別,以相國寺為場景和載體,演出了宋代許多軼聞趣事。大相國寺與魯智深就在這商鋪樹立,酒樓并峙的城市中心,一座規模宏大的釋教寺院俄然出現在眼前,這座其時名滿天下的大相國寺,大相國寺在京城開封位置顯赫,乃皇家燒香拜佛的寺廟,
但是這座皇帝行幸焚香之皇家寺廟的名望之大、流芳后世,追溯起來,卻與《水滸》中關于魯智深看守大相國寺菜園的故事分不開,正是萬千民眾敬慕魯智深的為人仗義、豪宕奔放、生動安閑的坦率品性,才使大批游客接連不斷。大相國寺是否真有魯智深這位花和尚的注冊不用考證,當官吏橫行,貪腐之風大暢其道之際,魯智深作為一個和尚,實踐已是社會邊際化人物,但是更為可嘆的是,像魯智深這樣憤世嫉俗、涇渭分明、血性方剛、奔放無拘的和尚,卻也為大多數釋教寺廟所不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