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時為什么離得近的地方沒震感,反而距離遠的地方震感強烈。福建漳州、廈門離震源中心比較近震感可能比較強,我家(福建寧德)也有震感,為什么沒有在震中的人也會有震感,而且,有些距離遠的地方甚至比距離近的地方震感更強烈,為什么那些不在震中的人也會感受到震感。
1、福建、漳州感覺到了震感是怎么回事?
今天(11月26日)上午7時57分在臺灣海峽北緯23.28度、東經118.60度發生6.2級地震,震源深度20千米。發生6.2級地震在200公里范圍地方有震感是很正常的現象,福建漳州、廈門離震源中心比較近震感可能比較強,我家(福建寧德)也有震感。我當時剛好在家附近吃早飯,就感覺到屁股在晃動,我還以為是哪個小孩在拽我的凳子,往旁邊看了一下,沒人呀?奇怪?這時剛好不遠處一個人在叫:我這桌上的雞蛋怎么會動啊?這時我才反映過來,地震了,
2、地震時為什么離得近的地方沒震感,反而距離遠的地方震感強烈?
地震時為什么離得近的地方沒震感,反而距離遠的地方震感強烈?事實上,會發生地震的星球并不是只有我們的地球,比如人類曾經登陸過的月球也會頻繁的發生月震。眾所周知,地震發生時會受到影響的區域,也并不是只有震中,同時還會輻射到一定范圍之內的其他地區,那么,為什么沒有在震中的人也會有震感,而且,有些距離遠的地方甚至比距離近的地方震感更強烈?地震以地震波的形式進行能量釋放每一次地震的發生,都有其開始的位置,也就是所謂的震源。
而我們常說的震中,指得就是震源正上方的地面區域,但是,由于地震震級的大小和影響力有很大區別。所以,針對那些破壞性特別大的地震而言,我們通常都會將位于震中區域的、振動最為激烈的地方叫做極震區,事實上,較強地震給人類生活所帶來的問題,并不局限于它剛剛發生的時候。還會在之后的很長一段時間里,對當地的地質穩定情況帶來較大影響,比如,山體滑坡和泥石流等自然災害,
從科學家們的現有研究來看,地震本質上就是地殼在極短時間里釋放能量所導致的振動。為什么那些不在震中的人也會感受到震感?這是因為當震中發生地震的時候,地震波也會隨之而產生,并在一定的時間里傳播到更遠的地方,而且,地震波的傳遞方向并不是單一的,具有彈性的地震波會從震源位置向四周輻射,S波(橫波)、P波(縱波)和L波(面波),都是地震波傳播方式的不同類型。
從抵達震中的速度來看,P波會比S波更快一些,而造成建筑物破壞的罪魁禍首則是L波,這是一種因為P波和S波激發所產生的混合波。正是因為不同類型的地震波擁有不同的傳播速度,所以,它們到達時間的不同才可以產生一組特殊的序列,相信很多經歷過地震的人都體驗過這樣的差別,當地震發生的時候,震中的人首先感受到的是垂直方向上的搖動,因為這是最先到達震中的P波所造成的現象。
而接下來就是S波所導致的水平方向上的搖動,但由于它的傳播速度一般只有P波的二分之一左右,所以這兩種波并不是地震過程中帶來最大破壞的地震波類型,而與S波同時到達、或在它之后到達的L波,則會使得地面的橫向搖動方向與波動傳播方向保持垂直狀態。為什么距離遠的地方反而震感強烈關于這個問題的答案,首先需要說明:從地震波的傳遞是由近及遠、且逐步減弱的兩大特征可以得出,在一般情況下,越靠近震中的區域受到該次地震影響的程度會更大,
但是,很多事情都不像表面這樣簡單,包括地震波的傳遞也是如此。相信很多人對折射和反射這兩個詞都不會感到陌生,我們可以用這樣一個更形象的例子來進行說明,比如,當水波遇到水岸時,受到水岸作用力的它會反射回去,而反射回來的水波又會和從里面傳出的水波發生重疊。事實上,地震波也會在傳遞的過程中發生折射和反射這樣的現象,只不過因為它不僅會受到巖石的擠壓,同時還受到剪切的地震波會表現得更加復雜,
比如,當P波以某個角度受到邊界的阻礙時,它將會分別產生折射的P波和反射的P波,以及折射的S波和反射的S波正因為地震波的傳遞不是單一的直線型,就像水中的漣漪奔向四面八方。所以,同樣的一次地震,哪怕你的位置和震中之間的距離稍微遠一點,但是,你所在的位置和其他區域的底下構造可能存在差異,比如,當建筑物下面的土壤較厚的時候,便會更加容易在地震中遭受到巨大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