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村,如果有人在外面去逝,是不是不準進祠堂辦喪事。不知你們哪里農村死人也是這個規矩,凡人在外面去逝的人都不準進入祠堂舉辦喪事,對于農村建祠堂的意義何在這個問題,我認為祠堂于我來說是相當于一個根的所在,雖然現在早已經不在村里像以前那樣以一個姓氏聚居,但是有一個祠堂的存在,在一些節日相聚的時候心里會記得自己的根在哪里,祠堂里還有族譜,從族譜上可以知道自己的祖上是從哪一年來到這片土地上生存的。
1、在農村,如果村里有人在外面去世,是不是不準進祠堂辦喪事?
在農村,如果有人在外面去逝,是不是不準進祠堂辦喪事?你好,老娘舅很高興回答你提的問題。祠堂是農村最圣神的地方,也就是最有權威的地方,凡是本族人去世都不分大小都可以入祠堂,并在祠堂里舉辦喪事。然而,在我們浙西山區卻有一條不成文的規定:人死入祠堂辦喪事可以,但要按年齡按位置擺放,農村祠堂一般分為三井,分上、中、下三層。
凡是族人不滿36歲以下的去世的人,應該把棺材擺放在下層偏房,36歲以上60歲以下的人去世,棺材應入位中層偏房;年滿60歲以上的族人去世,棺材應擺放在上層最高的位置,并分男左女右,而像在族人在外面意外死亡的這種狀況,是不允許將死亡人的遺體和棺材進入祠堂的,這是大忌,也是違反族規的。記得從我懂事起,我們村就有這一條不成文的規定:像有人在外面意外死亡或者自殺,弱水、車禍、女人生孩子在醫院去世,像這類人死亡只能把尸體遠回村外搭個帳篷舉辦喪事,就是連村里都不能進,只能將棺材擺放在村口的“百步外”,
后來,農村也實行火化了,凡是村里死了人都要火化,不過火化后還是將骨灰盒帶回祠堂,用棺材舉辦喪事,最后還是實行土葬。而哪些在外面去世的亡靈,是永運進入不了村祠堂的,不知你們哪里農村死人也是這個規矩,凡人在外面去逝的人都不準進入祠堂舉辦喪事?歡迎大家一起都來說說看。[更多三農精彩內容,敬請關注《老娘舅說事》點贊、評論、轉發、分享],
2、在老家河南農村,有的村民喜歡站主路兩邊聊天,為什么?
村民站在主路兩遍聊天的現象,在全國農村都很常見,主要有以下五個原因:1.主路是農村主要的公共區域。在我國大多數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條件還比較落后,沒有平整干凈的小公園或者小廣場,但是在“要想富、先修路”的思想指導下,絕大多數農村都實現了通水泥公路,甚至是柏油路,這些主路漸漸就變成了農村最主要的公共空間,當然也就會吸引很多村民站在兩側聊天,
2.主路是農村主要的熱鬧區域。不像大城市,農村基本上沒有集中的商業區域和娛樂區域,所以就會稍顯冷清,而在村子的主路,因為經常有汽車或者人員通過,所以就基本上是全村最熱鬧的區域了,就像城里人會去CBD喝咖啡和吃海底撈一樣,農村人也會喜歡站在熱鬧的馬路上聊上一會,3.主路是農村主要的開闊區域。大部分農村還是位于山區,丘壑縱橫,大家肯定都不愿意站在傾斜的山坡上聊天,因為傾斜的山坡上地方不夠大,也不利于別的村民加入到聊天中,主路一般都是建設在開闊地域,所以在主路邊上聊天就容易吸引更多的人加入,視野也更加開闊,
4.主路是農村交通的中軸線。城市和鄉村都是一樣的,主路一般都是位于整個區域的中間位置,在主路的兩側分布有各戶的房子,對于主路兩側的村民來說,約著談一些事情的最好地方,就是主路,因為對于他們來說是中間區域,誰離的也比較近,對雙方來說都是很方便的一個選擇,5.其他村民的看法。對于村民之間來說,兩個人聊天如果去某一人的家里,或者去一個狹小的地域,好像搞得神神秘秘的,可能會被人認為是在說悄悄話,或者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在主路邊聊天則不會被這么認為,一般會被認為是外觀、開放、容易打交道的表現,因而大家也更愿意在主路邊聊天,
3、現在農村一些地方有大興續譜,建姓氏祠堂(族祠堂)勢頭,你怎么看?
這有什么不好?建設宗祠,弘揚家族文化,讓后代子孫反省祖先的教誨有什么不好?沒有哪個宗祠是教后代不務正業,行惡的。對祖先的祭典就是很好的中華文化教育,國家應當大力支持!西方是沒有我們這樣的思想教育體系的,但是他們的社會公德老實說比我們要強很多,因為他們有另外一個思想工作體系,這就是宗教,在我住所一公里范圍內,有大小教堂三十多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