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高考4考生答題卡調包案于8月11日已證實不存人為調包,4考生的答題卡的筆跡經鑒定和監控視頻證實都屬于各自的筆跡,監考老師及省招辦老師沒有徇私舞弊,以證明清白。倘若如考生所這張答題卡是別人調包給她的,那么修改的痕跡必然是從別人考生號改為她的考生號,但上面明顯搞反了,是由她的考生號改為別人的考生號。
1、河南考生試卷調包案如果查實是考生說謊,考生與家長需要承擔怎樣的法律責任?
持續報道了兩天的“鬧劇”終于水落石出了。在八月七號剛被爆出的實名舉報而導致輿論都指向河南省招生辦,而在河南省招生辦發文說試卷無誤后,大家議論的對象又轉為四位考生,然而在八月八日,事情便有了真相。有兩位考生已經親自去鑒定了自己的試卷,均為自己的試卷,而本來估分最高的蘇小妹,也已經承認是因為自己由于高考緊張,壓力太大,第一門沒考好,認為自己考不上一直想上的北京師范大學了,故而剩余幾場考試就全部崩盤。
首先,我認為這四位考生在法律上,應該不會承擔責任,而引發的是一場誠信危機,直接挑戰高考的權威性,但會可能會被禁止參加多少年高考,并可能大部分學校不會招她了。孩子給自己的壓力過大都說高考能改變,但太多人把高考看的太重,而高考生承受能力較弱,很容易被外界被自己影響,從而會在高考時候感覺特別緊張,壓力太大,
蘇小妹就是這樣活生生的例子。她本來成績還算不錯,能夠考一個比較好的大學,只要高考正常發揮,然而她的壓力太大了,肯定是因為平時自己承受的期望很高,不僅僅是父母老師給的,更多的是自己給自己的期望,當期望值達到最高,壓力和擔憂值也達到了最高,導致了她在高考場上的崩潰。對高考分數多一份釋懷我們身邊有太多的這樣的例子,平時成績很好,但高考卻差強人意,甚至讓人出乎意料,
其實這也是常見現象。因為高考考的不僅是成績,考的也是一種心態,如果心態崩了,平時的實力自然很難發揮出來。說到底,這就是因為孩子心理承受能力差,這是中學生普遍都存在的。我們的學校老師以及父母是否也應該反思一下呢?為什么這個孩子會用這么幼稚的手段來糊弄高考呢?所以,希望家長們能夠好好和孩子溝通,多關心孩子,不另外給孩子壓力,并適當提高孩子的獨立能力,讓他們能夠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而不是唯名校是圖,
2、河南“答題卡調包”案中,考生為什么會寫錯姓名、涂改考生號?
這也是“調包”案中讓很多人感到困惑的疑點,甚至是很多人鐵定認為調包的證據。河南省紀委通過筆跡鑒定,查看考場錄像等途徑,證實為考生自己所為,考生故意涂改姓名、考生號的動機很簡單——制造答題卡被調包的假象,以圓自己的謊言。從考生號的涂改細節中,我們也可以看透這個考生的心機,一、四個科目答題卡上的考生號有什么玄機?上圖是考生四個科目答題卡上手寫的考生號。
語文科的考生號是正確的,而其它三科均不相同,而上面紅色數字是被改動的,包括了1改2或4,2改4,3改8,0改6,不難發現改動的地方有個共同特點——都是容易改的數字,很明顯是為涂改而涂改,二、理綜科目考生號涂改露出的破綻理綜答題卡的考生號涂改跡象非常明顯,我們不妨看看此處涂改有什么破綻:從上圖的改動痕跡不難看出:后面7個數字實際上是在1153230(正確的考生號)基礎上改為2158436。
說明考生先寫對了自己的考生號,然后又故意改錯,為什么肯定是考生自己改的呢?因為調包者絕對不會這么改。倘若如考生所說,這張答題卡是別人調包給她的,那么修改的痕跡必然是從別人考生號改為她的考生號,但上面明顯搞反了,是由她的考生號改為別人的考生號,這從邏輯上就絕對排除了是調包者所為。三、條形碼上打印的考生號涂改的玄機這個條形碼上的也打印有考生號,前面四位1841被改為1844,后五位53230被改為58230,
這很明顯也是考生有意而為之,故意制造涂改痕跡。包括故意寫錯姓名,三、為何斷定涂改是考生所為?河南紀委的調查結論是通過筆跡鑒定、調取考場監控、對監考人員進行取證后,得出考生自己涂改的結論,從邏輯推理上也能得出這樣的結論:如果是調包,則作案者所追求必定是調包后的答卷上基本信息與受害人信息一致,且盡量不留痕跡,即使有改動痕跡也是應該由他人的信息改為受害人信息的痕跡;而這個考生的做法剛好相反,有意制造被涂改的痕跡,但是涂改的方向卻是相反的——在自己正確的信息基礎上涂改,而且在打印的條形碼上涂改數字(這樣做對調包毫無意義,相反還留下痕跡),這剛好是調包者絕對不會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