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武當道場成為“皇室家廟”,天下高道匯聚武當,武當道地位日高。關于太極拳,與武當道教、張三豐有什么關系,同時也說明-----當時有武當道人會武術的,宋真宗天禧二年(1018)敕封武當真武神為“鎮天真武靈應佑圣真君”,宋代武當道教影響日甚,武當道士道術已顯名于世。
廣東沒有什么名山大川,但卻擁有眾多別具特色的山山水水,喀斯特的地形地貌。廣東第一峰廣東的第一峰景區,位于陽山縣稱架瑤族鄉南嶺自然保護區內,是北回歸線上最大的一片綠洲,擁有大面積原始森林,森林生態系統穩定,常綠闊葉林茂密,溪流四季不斷,由于廣東的山體都不大高,“廣東第一峰”的石坑崆海拔也只有1902米。
它雄踞于莽莽南嶺群山之上,成為湖南和廣東的地理分界線,是國家級的地質公園,從山下的陽山秤架鄉,有一條兩車道水泥公路直達第一峰山頂,這條公路被稱為通天之路。登上最高峰頂端,可以看到云海日出,這是夕陽西下,天空慢慢變藍,然后顯出一道紅色線條的極致景象。一幅幅怡人美景,令人如醉如癡、流連忘返,在廣東第一峰,你會真正感受到一覽眾山小的豪邁。
汕頭南澳島青澳灣是粵東著名的旅游度假勝地,尤其是那里的天然海水浴場,更是得天獨厚,灘平闊,沙細白,水清碧,無淤泥,無污染,無駭浪,較之“夏威夷”有過之而無不及,南澳北回歸線標志塔“自然之門”位于南澳縣青澳灣北回歸線廣場,是迄今我國建成的第11座北回歸線標志塔。該塔設計采用漢字“門”字進行演變造型,球體半徑3.21米(對應春分3月21日),懸臂長6.22米(對應夏至6月22日),從底座到球體高12.22米(對應冬至12月22日);兩邊門柱所傾斜的角度正好對應北緯23.50,
每年夏至正午,當太陽直射北回歸線時,日影將穿過上方圓球中心圓管,投射地臺中央。南澳島歷來是東南沿海通商的重要節點,也是對臺和海上貿易的主要通道,肇慶七星巖七星巖風景區以巖峰、湖泊、溶巖地貌為主要景觀。七座巖山排列狀如天上北斗,鑲嵌在約9000畝的湖面上,景區主要包括了星湖和七座山峰,它們似北斗七星散落湖中,因而得名;星湖煙波浩瀚,總面積達649萬平方米,湖堤長達20多公里,串起數個翠綠的小島,景色十分宜人。
2、現實中有沒有武當這個門派?如果有的話,武當派有沒有習武之人?
“武當派”是有原型的,武當山道教也確有習武之人,其實,“武當派”是一個很籠統的概念。武當山作為道教的圣地,山上分布著大大小小諸多的道教門派,山上的諸多門派都以真武大帝為主神,因此武當山的大小門派都可稱為武當派。道教人士練武術,也是歷史上的客觀存在,而且將導引動功、丹功與拳術融為一體,進行修煉,在云游四海時,以驅獸防身、攀山越嶺之用,
通常說的“武當派”,是明初武當山形成的道家學派,確實與張三豐有關。在中國武術界,峨嵋派與少林派、武當派鼎立而三始于明代,而武當與峨眉的歷史淵源可以追溯得更為久遠,可是由于歷史資料的匱乏,能夠找到這三派起源的記載寥若晨星,故1985年出版的《中國武術史》也未能論述三派的起源和發展演變過程。目前關于這三派的起源,都只有傳說:少林派相傳是南北朝時期來華的古印度高僧中國禪宗始祖達摩傳授的,武當派相傳是古代道家所傳的,而峨嵋派則相傳始于春秋戰國時期司徒玄空創編的通臂拳,
武當山上的道派,幾經滄桑,道觀人士間或斷代,武術也隨之失傳頗多。隨著農民起義、反清斗爭等滄海桑田的歷史進程,有的武當武術也隨之散于各地,民間也確有道人傳拳之信息,張欽霖遇見黃山老道,得傳三趟太極拳,共分八段15節,361式。其中第六節有“耕牛救主八卦掌”,是從董海川的八卦掌里演化而來,是太極拳與八卦掌的完美結合,
被稱作“武當太極第三路太極拳”,即“張欽霖式太極拳。”黃宗羲黃百家的著述,記載有武當丹士張三峰傳下內家拳;清朝末期傳出武當猶龍派太極拳,民國李景林傳承有“武當劍”;武當山失而復得的“太乙五行拳”,此拳溯至明弘治(孝宗朱祐樘年間(1488—1504)武當山道教龍門張守性,等等(其他文章所述的門派拳術頗多,此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