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肯定的是,他的所謂“走紅”是偶然中的偶然。包裝它的人是父子兩個,蘇州人,就是我們的所在位置的(手指地下),蘇州人,沈巍先生說的“羅貫中的原本”則是“明朝二十四卷嘉靖壬午本”,簡稱“嘉靖本”,一個人知識的積累,沉淀,醞釀,噴發不是與生俱來的,從沈巍的性格可以看出來,相信在他上學時一定很努力,從課本知識的融匯貫通到課外的博覽群書,青年時就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沈巍先生關于《三國演義》作者的說法是哪里來的?
沈巍先生在直播節目中如是說:(《三國演義》這本書)就像現在的網紅一樣,被包裝過的。也就是說我們今天看到的《三國演義》其實還不是羅貫中(所作)的原貌,包裝它的人是父子兩個,蘇州人,就是我們的所在位置的(手指地下),蘇州人。父親叫毛綸,兒子叫毛宗崗,一般書上查不到,你查文學理論的書那是查得到。他把羅貫中這個原本哪,進行了潤色,用我們今天的話來說,就是包裝了一下,
——(筆者空耳記錄)【沈巍先生談《三國演義》】沈巍先生說的話并沒有什么問題,事實確實如此:我們現在流傳的《三國演義》版本是毛綸、毛宗崗父子修改的版本。而沈巍先生說的“羅貫中的原本”則是“明朝二十四卷嘉靖壬午本”,簡稱“嘉靖本”,說說毛本與嘉靖本的差異例如我們去書店隨便買一本來看,《三國演義》目錄都會寫著第一回的標題是:宴桃園豪杰三結義斬黃巾英雄首立功。
而嘉靖本中的第一回標題是:祭天地桃園結義,——明白了區別了吧?但是大家也別以為毛氏父子僅僅是“修改標題,重新排版”而已,他們在原著內容中也加塞了不少私貨。例如,嘉靖本中,我們可以看到羅貫中介紹劉備時有如圖這段話(紅線),圖中紅線處的話,是羅貫中從《三國志·先主傳》中改編而來。《三國志·先主傳》:先主不甚樂讀書,喜狗馬、音樂、美衣服,
身長七尺五寸,垂手下膝,顧自見其耳。少語言,善下人,喜怒不形于色,到了毛本里,大概是毛宗崗覺得“喜狗馬、音樂、美衣服”這段話有損劉備形象,于是就刪掉了對,哪怕這段話是史書記載,哪怕是陳壽原文,毛宗崗也照樣刪掉了!成了現在這樣:那人不甚好讀書,性寬和,寡言語,喜怒不形于色;素有大志,專好結交天下豪杰。
毛氏對蜀漢有天然好感,所以在美化劉備集團人物上不遺余力,例如張飛也跟著沾了光:“三英戰呂布”中,嘉靖本寫道:呂布和張飛交手,三十回合把張飛打得“槍法散亂”;而現在的《演義》(毛版)則改成張飛和呂布打了五十回合“不分勝負”,——看看,毛本里的張飛比嘉靖本里的張飛武力高哦!嘉靖本《三國演義》呂布見了,棄了公孫瓚,便戰張飛。
飛抖搜神威,酣戰呂布,八路諸侯見張飛漸漸槍法散亂,呂布越添精神。張飛性起,大喊一聲,云長把馬一拍毛本《三國演義》傍邊一將圓睜環眼,倒豎虎須,挺丈八蛇矛,飛馬大叫:“三姓家奴休走,燕人張飛在此!”呂布見了,棄了公孫瓚,便戰張飛。飛抖擻精神,酣戰呂布,連斗五十余合,不分勝負,云長見了,把馬一拍綜上上面說了毛本和嘉靖本的區別,大家也應該明白沈巍先生手里的《三國演義》就是毛本,也是目前流傳最廣的版本。
2、沈巍大師那么有才,他的知識都是哪里學來的?
一個人知識的積累,沉淀,醞釀,噴發不是與生俱來的,從沈巍的性格可以看出來,相信在他上學時一定很努力,從課本知識的融匯貫通到課外的博覽群書,青年時就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在流浪中,他也是以學習為目的的,拾到舊報紙舊書甚至包裝盒上面的說明,他都要看一看,有時還要買上幾本。每天撿廢品的時間有限,相對而言,他有充足的時間去欣賞去閱讀去品味,
3、評價一下“沈大師”的現狀是怎樣的?
要提現狀,必回當初。從始至今,鬧劇一場,自己承認圖書館沒他的東西,現在沒有,將來也不會有,翻書本,查百度,在背背,講給人們聽,就這樣也學不會,有誰過過大年三十一?河南只有安陽,何來安慶,天大的笑話。支言殘語,片面之言,東拼西湊,東扯葫蘆西扯瓢,無字,無畫,無書,大作無一篇,談何傳播國學,新疆團隊沒炒熟,二次團隊以孝為先為首,以游學之名又沒炒熟,以失敗而告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