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的地標很多,廣州中信大廈、廣州西塔、廣州東塔、廣州塔、廣州五羊雕塑、廣州南站、廣州天河體育中心、廣州天環廣場、廣州圖片管、廣州廣東博物館、廣州大劇院、廣州白云國際機場、廣州獵德大橋、廣州國際會展中心、廣州圓大廈、廣州中山紀念堂、廣州陳家祠。
1、廣州有哪些地標性建筑?
我去過廣州工作的小伙子幾年了愛上廣州這個城市了他的發展我都有關注。廣州的地標很多,廣州中信大廈、廣州西塔、廣州東塔、廣州塔、廣州五羊雕塑、廣州南站、廣州天河體育中心、廣州天環廣場、廣州圖片管、廣州廣東博物館、廣州大劇院、廣州白云國際機場、廣州獵德大橋、廣州國際會展中心、廣州圓大廈、廣州中山紀念堂、廣州陳家祠,
2、廣州有什么標志性建筑?
123歲的陳家祠是中國清代宗祠建筑的“活化石”,其隱藏的秘密需要后人不斷發現解讀。作為目前已知集嶺南歷代建筑藝術之大成的清末嶺南民居建筑,在以三雕(石雕、磚雕、木雕)、二塑(陶塑、灰塑)和銅鐵鑄、繪畫裝飾藝術構成的陳家祠“七絕”建筑工藝中,其高高在上的陶塑瓦脊的造型,包含著中國重要的神話傳說、歷史故事及充滿濃郁嶺南特色的粵劇人物和嶺南騎樓等內容,
“可以說,陳家祠的陶塑容納的故事量很大,需要后人解讀的元素也很多,其中涉及的粵劇人物和嶺南騎樓等細節記錄著逾百年的文化生活片段。”12月25日接受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專訪的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館長黃海妍博士指出,如果有機會再逛陳家祠,觀眾可以帶個望遠鏡拉近距離一睹屋脊真容,昔日嶺南大興祠堂風陶塑遠銷東南亞“提起陶塑瓦脊,很多人都不熟悉,其實始于秦漢時期的兵馬俑就是中國最經典的陶塑品。
陳家祠的陶塑瓦脊,是防水防風和裝飾的重要構件,廣州曾出土過形式多樣的漢代陶屋,嶺南地區現存最早的石灣陶塑瓦脊制作于1793年(三水胥江祖廟),陳家祠的陶塑瓦脊是清末石灣陶塑瓦脊發展到成熟階段的實證。”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文物保護中心副主任石浩斌介紹,陳家祠共有11條陶塑脊飾,皆由石灣著名的陶塑商號所造,分別位于東西走向9座廳堂的正脊上,總長達156米,均為雙面人物花卉脊,體型高大、層次豐富、裝飾繁縟、人物眾多,是清末陶塑脊飾藝術鼎盛時期的代表作,
“陳家祠的脊飾最引人注目的,是中進聚賢堂脊飾,長26.95米,高2.9米,鰲魚高1.53米,整座脊飾人物總數223人,其中正中的亭臺樓閣背景塑由83人的多組戲曲人物群像構成。聚賢堂脊飾在陳家祠眾多脊飾中規模最大,為吳奇玉店在光緒十七年(1891)所造,光緒三十四年(1908)遭颶風毀壞,宣統叁年(1911)由文如壁店再造。
1975年再次被臺風吹毀,1981年由石灣建筑陶瓷廠根據1958年拍攝的照片重新仿造,”石浩斌說,佛山在石灣唐宋時期就是重要的陶瓷生產基地,至明代中葉更是空前興旺。陶塑脊飾的產生與發展,與當時珠江三角洲地區大量建造祠堂的民俗有密切關系,嶺南民間“大小宗祖皆有祠,代為堂構,以壯麗相高”;“鄉中建祠,一木一石俱極選采,在始建者務求壯麗,以盡孝敬而肅觀瞻。
”在這樣的背景下,石灣工藝人在琉璃脊飾的基礎上,結合嶺南地區特點以當地陶泥為原料,以多種雕塑手法分段塑造,表面施以各色陶釉,經1230℃左右的高溫燒成,在屋脊上拼裝組合成一組具有濃厚地方特色的完整脊飾,“值得一提的是,這種高溫陶塑瓦脊經長期日曬雨淋卻不褪色,十分適合多雨高溫的氣候條件。”記者注意到,近日在廣州博物館鎮海樓熱展的明萬歷年間的仿唐三彩陶塑鰲魚,就是早期石灣陶塑脊飾構件,
“陳家祠的陶塑脊飾由‘吳奇玉’‘文如壁’‘寶玉榮’‘美玉成店’等店號出品,都是當時石灣最著名的專營陶塑脊飾店號。”“根據老一代陳家祠守祠人的調查,歷史上留下的有陶塑脊飾裝飾的古建筑,多分布在廣東西江、北江和東江區域,就連沿西江逆流而上的廣西梧州、桂平、百色等周邊地區,至今留下的一些粵東會館、廣東會館都還能見到陶塑脊飾。